李玮珉台湾 对话台湾建筑师李玮珉:传统而诚恳的坚持

2017-06-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问:您觉得涵璧湾项目在商业上成功吗?李玮珉:涵璧湾在商业上操作可能是不成功的,相对于那些开发商巨头,涵璧湾项目开发商的实力有限,周边环境配套也还不成熟.开发商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人,他其实真的有一些固执,很相信张永和,很相信这个社会上有值得相信的人.对于这个项目,如果他失败了还是蛮遗憾的.涵璧湾这类项目是很多大开发商应该做的事情. 问:如果涵壁湾在商业上不成功,会影响到相关设计理念的推广吗?李玮珉:我觉得不一定,设计界就有很多商业上不成功,但在设计和文化上影响深远的案例,有可能商业上成功的影响也

问:您觉得涵璧湾项目在商业上成功吗?

李玮珉:涵璧湾在商业上操作可能是不成功的,相对于那些开发商巨头,涵璧湾项目开发商的实力有限,周边环境配套也还不成熟。开发商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人,他其实真的有一些固执,很相信张永和,很相信这个社会上有值得相信的人。

对于这个项目,如果他失败了还是蛮遗憾的。涵璧湾这类项目是很多大开发商应该做的事情。

问:如果涵壁湾在商业上不成功,会影响到相关设计理念的推广吗?

李玮珉:我觉得不一定,设计界就有很多商业上不成功,但在设计和文化上影响深远的案例,有可能商业上成功的影响也不一定那么深远。



作为设计者,涵璧湾是我们做的一个实验,我们由此获得的一些经验,会在后续的万柳书院或者其他项目中继续延伸优化,我们不会放弃这些经验。

就像你今天看到苹果手机的触摸屏做得很成功,但是追溯到以前,苹果也做了很多失败的产品。涵璧湾项目好比苹果手机初期研发阶段的一个作品,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我们不必去感叹为何如此多设计平庸的商业建筑受到热捧,可这样一个深具意义的作品却无人问津。也许真正好的文学作品读者也会很少。它的影响力不是只看市场,而是看未来的可发展性。

涵璧湾是在人文创作上做出的一个类似标杆的项目。

问:您现在如何选择开发商?

李玮珉:找到我们的开发商,十个有九个是已经知道我们是做什么的,而且考虑过了。

他们不一定是很大的开发商,比如万科可能就不会找我们,他们知道我们做的事情和他们的节奏不一样。我们会过滤客户。如果只是做一个样板房我们一定不做,这样会淘汰掉一些客户。如果有些客户仅仅希望拼凑一些不同的设计师和热闹的风格组合,好像马戏团一样,要凑足猴子、猩猩、大象,这样的事我们也不参加,自然又会淘汰一些客户。

所以,我们是要深度完整地参与,将我们的所有经验传达给使用者。我一定是签了约才开始做事,这是务必要坚持的。

因为虽然大部分开发商不在乎设计师的费用,但是当真正掏钱的时候还是要有一份企图心,我需要那个企图心,我需要他想清楚,他才会把钱掏出来。

我觉得公司的操作方式与个人人格特质有关系。

我非常理解梁志天先生那类大型公司的操作方式,公司大到那个地步,你就必须所有案子都接,在某种程度上去消化。我相信他是负责任的设计师,他至少要让出去的东西交代得过去,我相信他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如果我们的工作只是为了交代一些还可以的东西,而不是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宁愿找个湖边去钓鱼。



也许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设计师,我认为,作为设计师可以适当包装,但不能将重心都放在商业行销上。我觉得梁志天现象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无论是走设计路线还是走商业路线都无法与时代环境脱钩开来。

在我刚刚从事设计行业的时候,设计公司的运作方式比较传统,一板一眼,按部就班,而现在年轻设计师的成长环境已经完全不同。

他们拥有太多的诱惑,仿佛已经不能像我们当初那样单纯地做设计。

问:您如何看待中国设计的现状?

李玮珉: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判断方式,虽说中国设计师在世界有崛起的机会,但我认为,目前中国设计师在世界还没有太被认可。

设计界有时互相吹嘘,事实上这是一种浮华的表现,还没到真正步入成熟的阶段,中国的设计也还没被全世界所重视。每一份设计都应该是设计师对生活最好的诠释。世人尊重你,是因为你能将对生活的情感以最让人感动的形式传达给别人。日本设计师让人了解日本文化,瑞士设计师让人了解瑞士精神,这就铸成了人与人互相沟通的世界。

我主张从比较广的角度看你的文化处境,对我来说,文化的核心价值比建筑的核心意义更重要一点。建筑是可以放弃的,因为它只是一个平台,但是对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是我希望自己永不放弃的一件事情,这是很清楚的。当然建筑有建筑的一些核心价值。

设计师为了生存需要通过创作去卖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这种行为也类似于卖矿泉水,但设计与卖矿泉水是有区别的,设计师所设计的东西能感动一群人,但卖矿泉水很难。设计师可以通过推销自己来获得商业的成功,也可将文化提升到另外一种高度。这是两种态度,我更推崇后一种。我觉得人必须抓住一些机会去做一些事情,倘若只是抓住机会去做商业行销这一件事情,那是比较遗憾的。

“ 我们” 的设计都会有“我”的参与

问:您有着多元化的成长和专业背景,您的事务所名为“越界”,是否希望在实践中跨越学科和专业的边界,能否简单介绍下事务所?

李玮珉:“越界”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有您刚才所说的那一层意思,但事实上这个“越界”名字来源于我当时朋友所组成的一个舞团的名字——台湾越界舞团。

我借用了这个随性的名字,希望能够让这个事务所在人们惧怕的边界做自己的创意,不被其他事情所束缚。

事务所目前在台湾、上海、北京设立三个办公室,6名设计总监,一共近100名同事,扣掉行政人员,大概还有六七十位设计师。我认为,对于真正想做创作的建筑师,一个20多人规模的事务所已经达到我们的极限,所以不会再扩张了。

现在,这三地办公室完全是一个整体,上海的同事会做北京的项目,北京的同事会做深圳的项目,而台北的同事也会去做杭州的项目。

我们事务所的团队成员非常优秀,中间有许多是我的学生,他们与我一起工作了十几年,是一个较为稳固的团队。

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希望事务所的同事能去各处旅游,在旅游中获取灵感。事务所做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集体工作,而非只是个体创作。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我自己一直努力在个人与团体中间达到一个平衡点。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变成业务建筑师,我也很少去参加演讲活动。

问:请谈谈您目前的重点工作。您的设计所涉及的领域有哪些?

李玮珉:我们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从规划、景观、建筑到室内的一整个系列。

前段时间做的万柳书院项目就是从建筑设计开始做到室内设计。

问:现在公司的案子里,您亲自掌握的程度是怎样的?

李玮珉:不只是你在问,每个客户在问,你到底做多少?事务所在接案子的时候,我会亲自去接触每一位顾客,在与顾客交流中来判断是否可以接这个案子,倘若觉得不太适合,我会非常直白地回绝业主。

虽说我是事务所的管理者,但每拿到一个案子,前期工作我一定会参与。

我们需要把每个案子基本的精神定下来,基本的空间结构定下来。也许画施工图、选材料方面,我们同事可能比我更有实际经验,我就会将这些交给同事们做。但是他必须被掌握,我很难不去参与,不去做这些决定的事情。



在任何时候,虽说我基本都会说“我们”,但是我不能让这个“我们”中没有“我”的存在,也就是说我参与每一个案子的设计。因为每个设计,其实都是面对世界提出的问题,寻找一种更好的答案,有这么好的机会让你去回答,为什么不参与?当然,如果案子多而精力少,那我们就会选择不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



问:您现在的工作是每天上下班的全职状态吗?

李玮珉:是全职的工作,但是我不必也无法每天坐在办公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