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兴旺北大农学院 北大正在筹建现代农学院 邓兴旺将出任首位院长

2017-1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与著名生物学家邓兴旺约在正处于紧张筹备期的北大现代农学院见面,作为院长,他的办公室极简单.见面时,他正在赶写一篇文章,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些思考,本以为如此宏大的话题必定晦涩难懂,没想到,文章深刻练达,5000字左右的篇幅讲清楚了多个中国现代农业领域敏感而备受关注的话题:为什么美国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做到一个农民可养活98个本国人和34个外国人?为什么以色列作为世界上自然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却创造出中东沙漠上的农业奇迹,成为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典范?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

与著名生物学家邓兴旺约在正处于紧张筹备期的北大现代农学院见面,作为院长,他的办公室极简单。见面时,他正在赶写一篇文章,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些思考,本以为如此宏大的话题必定晦涩难懂,没想到,文章深刻练达,5000字左右的篇幅讲清楚了多个中国现代农业领域敏感而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什么美国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做到一个农民可养活98个本国人和34个外国人?为什么以色列作为世界上自然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却创造出中东沙漠上的农业奇迹,成为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典范?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6.07亿吨,连续第十一年实现增产,但在"十一连增"的背后,该如何看待拥有地球上7%的耕地,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却是全球总用量的35%的现实?  

邓兴旺(中)在指导科研人员进行实验(资料图片)

不满16岁考入北大;不到23岁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36岁被耶鲁大学聘为冠名终身教授,成为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常青藤大学植物生物学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科学家;41岁获得国际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Kumho奖,之后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他的研究一直以来就是行业标准……这样一位世界生物科学领域的传奇人物缘何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与科研条件回国,他的归来将为北大、为中国农业的技术创新带来哪些新的气象与可能?

求真:研究植物的生长机理,搞明白人类赖以生存最本原的东西

1978年,邓兴旺从湘西农村考入北大,是北大生物学系第一届学生。尽管学习生物有些偶然,却也奠定了他与植物、与农业一生不解的缘分。在8个生物学专业方向中,邓兴旺被分到植物生理生化专业,研究植物的生长机理,这是植物生长最为本原的东西,也是整个生物界存在、人类赖以生存最本原的东西。

刚开始接触科研,邓兴旺就发现,科研来不得偷懒,只有一篇篇文献好好"啃"、一个个实验慢慢做、一组组数据踏踏实实获得,才有可能获得真正富有含金量的成果。

研究生毕业后,邓兴旺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申读博士学位。在读博士期间,邓兴旺一直从事"植物光型态建成及光信号转导"研究,研究植物对光的感知并调控生长以适应环境的基本原理。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还是一个有着太多未知的新领域。那段日子,邓兴旺避开不必要的社交活动,每天"泡"在实验室的时间长达16个小时。

谈及自己的科研历程,邓兴旺说,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博士后期间的一项科研成果。正常情况下,模式植物拟南芥只有在阳光下生长才能打开子叶。但是,邓兴旺发现,在黑暗的状态下,他筛选到的突变体子叶也能打开,并且胚轴较正常的拟南芥短,呈现出一种光下才有的生长模式。

这启发他思考,是不是植物体内有一个开关,开关坏了,就被锁定在一种生长模式上了。那么,如果能控制这个开关,是不是就可以操控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模式呢?于是,邓兴旺全身心投入到该课题的研究中去,只为了能够更早一点取得突破,揭示这个重要并且有趣现象背后的奥秘。

反哺:给农民更多技术支持,把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获得了耶鲁大学的冠名终身教授的身份,获得了美国科学院院士后,邓兴旺选择了回国。"如果说我的前半生,是在为科研、为世界的科学界做事,我希望,我的后半生能够为生我养我的故土、为中国的农民做点事情。"

在邓兴旺看来,生物学的研究距离普通农民并不遥远,农民天天伺候庄稼,他们比谁都熟悉植物,他们也比任何人都更需要植物学方面的科学指导。邓兴旺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农民插秧要弯腰耕种,很辛苦,我们能不能设想一套更为简单、省力的方式,把种子直接撒到地上,同时保证产量不减。再比如,杂交水稻的生产非常累,我们能不能通过机械完成。这样,就能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让农民的生活不那么辛苦。

2001年,在邓兴旺的推动下,"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学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融合了北大、耶鲁两校学术资源,开启了中美两国在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该中心主持或参与了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多项重大课题,如"通过拟南芥突变体库大规模筛选克隆功能基因""水稻功能基因组项目"等,促进了国内外植物学学术交流。

去年7月1日,邓兴旺放弃了耶鲁大学冠名终身教授的身份,全职回到北大,开始筹建现代农学院。长期在海外,邓兴旺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落后与差距,主要源于理念、技术和人才。因此,将最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带回来,在国内培养出一流的农业人才,成为他当下最迫切的愿望,"目前我国的农业大学都是在上世纪50年代根据当时的农业发展需要设立的方向与专业,很多已经不太适应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

"对于邓兴旺来说,建设农业经济管理方向,建立食品营养与安全方向,这两件工作是当务之急。

"从湘西的大山深处到北京求学,是村里的父老乡亲为我凑了路费。我始终无法忘记,小时候,家乡父老辛勤耕作的场景,尽管已经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收获。通过自己所学,为普通农民做点事情,为自己的父老乡亲做点事情,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乌鸦反哺般再朴素不过的情感。"邓兴旺说。(本报记者 赵婀娜)

原标题:北大正在筹建现代农学院,他将出任首位院长  邓兴旺 想让农活更简单省力(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