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陈树湘的关系】陈树湘后人现状

2017-11-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看过电视剧<长征>的人对一个镜头可能记忆忧新,当毛主席好不容易挤在混乱红军队伍中,从小木桥上渡过湘江后,停留在岸边关注红军的渡河情况.当他听

看过电视剧《长征》的人对一个镜头可能记忆忧新,当毛主席好不容易挤在混乱红军队伍中,从小木桥上渡过湘江后,停留在岸边关注红军的渡河情况。当他听到红34师被敌团团围困在湘江东岸,突不出围,全军覆没时,他一边垂头顿足,一边伤心地反复叨念着:“我的34师啊,我的34师”。这红34师是怎样的一支红军队伍呢?他的师长又是谁呢?

【英模小传】陈树湘,湖南长沙人,1905年出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师长。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湘江战役中,他腹部中弹被俘,后趁敌不备,从腹部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

1934年10月,陈树湘率红34师参加长征,担负全军后卫。湘江战役中,在完成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过湘江的任务后,红34师被阻于湘江东岸。向湘南突围时,他腹部中弹,遂用皮带压住伤口,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12月14日,突围至四马桥坪塘村的陈树湘带领几名战士占据有利地形阻击追敌,掩护其他官兵突围。

直至子弹打光,陈树湘不幸被俘。12月18日,在石马神关帝庙前,陈树湘趁押解兵停下来休息之际,毅然掏腹断肠,英勇就义。

断肠,通常作为一种形象的说法,被人们用来形容极度痛苦。然而,对于陈树湘来说,这不只是一个文学词汇,而是一种崇高的抉择。当年,从四马桥到石马神,一条古道起起伏伏,得意忘形的敌人抬着被俘的红军师长陈树湘,一颠一颠前往长沙请功。担架上的陈树湘想了些什么,是什么促使他选择如此惨烈的方式慷慨赴死?

当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五军团长董振堂把红军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断后”重任交与自己时,作为一名红军师长,陈树湘深深地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早已做好了为革命赴汤蹈火的准备。湘江之战,他和战友们与数十倍于己之敌鏖战4天4夜,直到中央红军主力突围渡过湘江,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使命既已完成,堂堂红军师长尊严,岂容敌人玷污?行至石马神关帝庙,他践行了自己“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


陈树湘牺牲后,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遗体葬于城外一座小山坡上。这座小山坡如今仅存一部分,成了道县二中的花园。园内建有一座凉亭,取名“高瞻亭”。令人欣慰的是,人们在登高远眺时,并没有忘记低头追思地下烈士的英灵。学校员工介绍说,每年清明节,群众都会自发来这里扫墓,祭奠这位红军师长。

也让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都到这里来吧,一起追思这位英雄师长,缅怀这段悲壮历史,接受革命英雄主义洗礼。陈树湘师长所率领的34师,前身是福建省军区独立第七师。1933年3月16日,福建省独立第7师在宁化县城正式宣告成立。师长陈树湘,副师长张瑞标,政委范世英,参谋长朱元金,下辖二个团(见《红色中华》第64期1933。3。27题为“红军独立第7师成立盛况”的新闻报道).

1934年9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独立第七师整师被改编为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并在长征中担任中央红军全军的后卫任务。该师大多数人为福建省宁化县人,其中有一个团是纯宁化人。红三十四师官兵大多数牺牲在惨烈的湘江战役的的后卫阻击战中。

2005年10月,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在宁化县调研时,深情地说:"没有宁化子弟兵在湘江战役中的巨大牺牲,长征的历史有可能要重新书写。宁化是中央红军长征的4个出发地之一。1934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中央后方机关共87000余人,被迫分别从福建的宁化、长汀和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

在长征突围中,从宁化境内出发长征的中央红军各部队达14000人,约占当时中央红军总兵力的16%。

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仅有13万人口的宁化县就有二万多名青壮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有据可查的就达13777人。

宁化有一万多名英雄儿女跟随中央红军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在长征途中牺牲的6600多人中,只有3300余人留下了他们的姓名和地址。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只活着的宁化籍红军战士仅为28人。在长征途中,每前进10个公里,宁化籍的红军战士就约有3个人倒下…

解放后,经民政部门核实认定,被列入英名录的在册烈士达3300多人(其中妇女38人,师级干部3人,团级干部15人,营级干部74人),英雄的宁化人民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而悲壮的一页。也在中国革命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十一月二十六日,军委纵队离开道县,开始向湘江渡口方向行进,红五军团三十四师被要求留在原地“坚决阻止尾追之敌”,以掩护行动缓慢并且走了弯路的第八军团,同时担任整个中央红军的后卫。也许已经意识到在中央红军的最后担任后卫的危险处境,命令还特别指示三十四师:“万一被敌截断,返回湖南发展游击战争。”

下面的文章摘自《长征》 作者:王树增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红五军团主力部队也要离开道县了,军团首长和三十四师的干部们一一告别。那是一个悲壮而伤感的时刻,已经对三十四师的命运有了某种不祥预感的军团指挥员在和三十四师师团干部们握手时,依依不舍,叮咛不止:“全军团期望着你们完成任务后迅速过江!要把干部组织好!把战士们安全带回来!”——无论是军团长董振堂,还是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和政委程翠霖,都双眼湿润。没有人知道他们彼此在那一刻是否意识到了这一别竟是永别。

主力部队西进以后,师长陈树湘命令一00团先行一步,向灌阳方向急行军,去接替红三军团六师在那里的阻击阵地,以便让六师去追赶红三军团主力部队。然后,由陈树湘带领一0一团加师部走中路,程翠霖带领一0二团跟随,在掩护第八军团西进之后,前往文市镇和水车一带建立阻击阵地,以阻止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的追击。

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十四师在军委纵队后面的文市镇以东地区,与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展开了战斗,异常惨烈的阻击战一直持续到十二月一日。当军委纵队全部渡过湘江之后,三十四师接到的最后一个命令是:放弃阻击阵地,“立即向湘江渡口转移,并且迅速渡江”。但是,三十四师的阻击阵地距离湘江渡口至少有七十五公里以上的路程,且通往湘江渡口的道路已经被敌人完全封锁。

三十四师和中央红军的各部队都失去了联系。

中央红军的所有部队都离他们远去了。

疯狂攻击湘江渡口的国民党军很快就发现了这支孤立无援的红军部队,于是,国民党各路大军立即从各个方向向三十四师合围而来。

经过连续不断的残酷的阻击战,三十四师已经伤亡过半。因为总是处在后卫位置,沿途的粮食都已被前面经过的部队筹集一空,三十四师断粮多日,但饥饿难耐的官兵依旧要时刻处在战斗状态,险恶的敌情令他们没有精力去寻找可以充饥的东西,也没有时间坐下来哪怕打片刻盹。桂北秋雨连绵,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三十四师官兵的身上的单衣都已破烂不堪。

西渡湘江追赶主力部队已经无望,师长陈树湘命令把所有的文件烧掉,然后率领三十四师向东走去——这与中央红军远去的方向完全相反——三十四师准备突围,他们真的要去湖南南部打游击了。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一日,夜幕降临的时候,三十四师的突围开始了。红军官兵与迎面扑来的国民党军激战整整三个小时之后,子弹全部打光。师长陈树湘在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硝烟中向全师宣布了两条决定:一、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深夜,三十四师的部队被敌人切割成数块。陈树湘命一00团团长韩伟带领部队掩护,自己和参谋长王光道带着师直、一0一团和一0二团继续向东突围。负责掩护的一00团实际上已不足一个营的兵力,红军官兵用大刀抵挡着敌人的冲击,最后全团只剩下三十多人。

团长韩伟重申了红军宁死不屈的精神,然后宣布部队解散——“立即分散潜入群众中,尔后设法找党组织找部队。” 陈树湘带领的那一百多名官兵,在向东突围的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敌人的重重围堵,红军官兵只有用身体去和敌人拼杀,包括政委程翠霖和参谋长王光道在内,一百多名红军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在昏迷中被俘。

国民党道县保安司令命令将陈树湘放在担架上,由他本人亲自监督,押往湖南省会长沙。

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抬着担架的国民党士兵突然脚下一滑,他们这才看见躺在担架上的陈树湘从腹部的伤口处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了。国民党军十分恼怒,他们把陈树湘的头颅割下来,挂在了长沙小吴门城墙上。

整整二十九年前,陈树湘出生在长沙小吴门的瓦屋街。

站在小吴门的城墙上,可以看见他家那木板做的家门。木门后的家里有他卧病在床的老母,他的妻子名叫陈江英。

年轻的红军师长陈树湘的灵魂终于回到了他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