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南口镇荷泗多措并举 治理水土流失推进耕山致富

2017-06-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走进梅县区南口镇荷泗的荷田.七贤两个村,漫山遍野的青草随风摇曳,山上茂盛的绿树犹如一幅巨大的绿色屏障,守护着这里的村民.小河边,流水潺潺,一位老人正陪着两个孙子

走进梅县区南口镇荷泗的荷田、七贤两个村,漫山遍野的青草随风摇曳,山上茂盛的绿树犹如一幅巨大的绿色屏障,守护着这里的村民。小河边,流水潺潺,一位老人正陪着两个孙子玩耍;农田里,鸟儿悠闲飞翔,几名农妇正在为水稻灌溉……好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山,水土流失严重。而当地30年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更像是一部呼吁爱护自然生态的现代启示录。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大量的毁林开荒和顺坡直耕,致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崩岗现象经常发生,大部分山地“七成沙三成土”,植被稀少,地表裸露,看上去犹如一座座“火焰山”。同时,年年不断抬高的河床,不仅无法保障1450亩农田的灌溉,还经常造成洪涝灾害。

1985年至2000年,当地认真贯彻实施省人大关于整治水土流失的议案,针对小流域崩岗的严重危害进行重点治理。但荷泗水小流域属花岗岩地区,要在山上种树种草谈何容易?当地有一处叫灯芯笈的崩岗,政府曾先后3次组织村民植树造林,但丝毫不见成效,因为树苗根本无法存活。

荷田村村支书黄远兴说:“在专家的建议下,后来我们改变了策略,采取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两步走的办法。先给全镇的崩岗‘动手术’,用堵岗、筑坝、削级等手段,防止山泥不停下滑,稳住山坡。然后发动村民挑水上山,种草种树,效果很好。

”与此同时,选点在七贤村的梅县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的科研平台,也完成了《糖蜜草、绢毛相思、大叶相思进行水土保持》等科研项目并进行推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当地涵养水源的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给飞播造林和人工造林提供了条件。

据统计,多年来,当地共兴建谷坊1839座,筑拦沙坝103座,挖沟洫工程32.43万米,开水平梯田35公顷,人造水保乔木林887公顷,灌木林2531公顷,种草1020公顷……晴天“张牙舞爪”、雨天“头破血流”的水土流失现象终于止住了。

水土资源改善了,接下来该如何有效管护和合理开发?当地政府通过积极发动群众承包,将原来成片的沙田改造成果园,兴办“绿色企业”,走出了一条耕山致富新路。“我们推出了全新的管护模式,由承包果园的农户负责监管治理附近的崩岗,政府根据崩岗的面积给予农户一定的管护补贴。”梅县区水务局干部巫南祥介绍,新措施实行后,群众的积极性很高,每逢下大雨,承包果园的农户会全家上山,保护刚治理好的崩岗。

如今,过去“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的七贤村已变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火焰山”变成了“花果山”。年过花甲的村民黄云泉前几年承包了七八亩山地种柚树,收入很不错。后来,他逐年扩大规模,目前承包了50多亩山地和17亩鱼塘。去年,仅柚果一项,纯利润就有七八万元。

“回想过去,还是有些心惊胆战。现在可好了,到处生机勃勃。”七贤村村干部黄练元说,幸福来之不易,大家都很珍惜。现在村民都用上了煤气炉或电饭锅,再也不砍柴生火了。巫南祥告诉记者,梅县区每年都会进行大规模种植,提高森林覆盖率,巩固治理成果。他表示,自然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之路很长,不能只图一朝一夕,需要政府和群众一如既往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