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钫的简介 季羡林和张钫的资料

2018-04-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

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 展开 幽雅幻魅 2014-09-04

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追答: 季羡林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追答: 我写的是下面的那个 追问: 有没有张钫的? 追问: 感谢你的细致回答,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多谢大家的帮助哦! 收起 幽雅幻魅 2014-09-04

张钫,女,原名张苒,笔名张苗,2003年5月改名张钫。1989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现就读于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今年报考人大附中高中部。 张钫出生于一个文学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母亲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钫自幼对文学、美术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幼年时期起,她就在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学大师的关怀下成长。 2001年,她出版... 展开 小学语文答疑姐 2014-09-04

张钫,女,原名张苒,笔名张苗,2003年5月改名张钫。1989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现就读于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今年报考人大附中高中部。 张钫出生于一个文学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母亲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钫自幼对文学、美术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幼年时期起,她就在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学大师的关怀下成长。 2001年,她出版了第一本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中记录了她与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王蒙、胡絜青等当代著名文学艺术大师们的一次次精彩的对话,发行了好几万册,在海内外引起相当的轰动。

全国几十家电视台和重要媒体,对其做了专题报道。

2003年,受香港《明报》出版社的邀请,她和另外三位内地小作家与文学巨匠金庸先生在香港会面交谈,被港人戏称为四小侠和查大侠“香江论剑”。会谈后,《明报》出版社出版了繁体版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内增加了她的近作:《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艺术家散论》、《荷塘》等文章,在海内外继续引起一定的轰动。

去年夏天,她的一篇采访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被选入新编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她还是全国的十佳小记者;从小学到初中,曾多次获得市、区作文及美术方面的奖项。

追答: 季羡林(1911- )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 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

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

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 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

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会”成立。 夫人:彭德华。 追问: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