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宁蒋易 网易体育访F1解说张海宁:中国站从激情回归理性

2018-04-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网易体育独家专访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资深赛车评论员张海宁.他在访谈中回顾了F1中国站七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也预测了赛事发展的前景.网易体育:各位网易的网友大家好,欢

网易体育独家专访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资深赛车评论员张海宁。他在访谈中回顾了F1中国站七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也预测了赛事发展的前景。

网易体育:各位网易的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网易体育一言堂。我们现在请到的是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的资深的赛车评论员张海宁,在中国站七年的时间当中,他一直是在做现场的解说。

让我们来听听他从现场带回来的,最深切的内心的感受。

张海宁这是你第七次在做上赛中国站的现场解说,七年来你这个心情跟最初有什么不一样吗?

张海宁:当然相对来说,心情会变得相对平淡一些吧。因为一开始的时候,2004年第一次做会很兴奋、很紧张。但是现在说心情平淡呢,我觉得其实也是能够让自己更冷静的来看待很多的事物,比如对于车手的技术、对于车队要做的东西,有一个更冷静的判断。而不像当年只觉得F1很热闹,中国大奖赛给我感觉很好这么简单。会回归于更加理性、更加平静一点的感觉。

网易体育:更加平静一点的感觉?

张海宁:嗯。

网易体育:毕竟上赛也是七年了,当初人们认为F1进入中国,将给中国赛车带来很大的变化。就你这七年的感觉,大家的这种预期都达到了吗?

张海宁:如果是从培养车迷这个角度来说呢,我不知道大家的预期有多大,但是的确令中国有越来越多的车迷。因为毕竟中国有很多的赛车,但中国整体的赛车水平,包括赛车的级别而言,都是相对来说比较低、比较普及型的。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车迷可能关注这种比赛的热情,相对来说不是很高。特别是入门级的车迷,他们总是习惯于首先看世界上最好看的,或者说最高级别的赛车,然后才慢慢产生兴趣之后再留意别的赛车。

其实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先看F1。了解了F1,觉得很好看,然后才开始,那别的赛车怎么回事呢?慢慢的了解才发现,其实低级别的也好,或者别的、不是方程式比赛的类型的赛车也好,也有它的可看之处,也有它值得研究的地方。

所以我觉得如果从这七年来说,车迷的确是越来越多。这方面虽然F1暂时没有中国车手,但是的确F1对于整个中国的赛车运动推广来说,我觉得功劳还是相当大的,这一点绝对不能够抹煞。

网易体育:但是有人觉得说好像中国赛车没有感觉跟七年前有一个大跃进式的提升,包括我们的水平,包括赛车的组织。好像觉得F1的水平和我们平常国内赛车水平,还是有挺大的差距。

张海宁:我刚才提到过的,就是因为毕竟赛车的级别摆在那儿。像F1这个级别的一项大赛,你知道耗费的资金会非常大,暂时以过的赞助商或者车队的能力而言,肯定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的。但是你也可以看到,比如像陈从夫到国外去比F3,又能够去比A1,然后国内像CTCC,像CSBK等等的比赛,其实也在进步当中。

还有一个,为什么中国的赛车不至于像大家所期望的,F1进来之后有一个质的提升呢?首先我觉得这七年对于培养新一代的,有能够的车手而言,其实并不算一个特别长的时间。你想一个大概10岁左右的方程式车手,从卡丁车开始培养到17岁,并不代表他就一定能够成熟。第二点呢,就是我觉得F1进来之后其实对于中国的赛车而言,他能看到是一回事,但是他能懂是另外一回事。

就好象很多车迷现在觉得赛车就只有F1,暂时比如说房车、像摩托车的他还不是特别理解。所以我觉得如果想要七年之内让中国的赛车水平,突然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阶段,我觉得除非这个人的预计有点太过了,反正我是不会指望这七年就能够有一个质的提升。七年其实真的不长,起码有一代的车手还并没有完全的培养起来。所以我觉得大家应该给一点耐心,不要觉得F1进来就是一个火箭助推器这么简单。

网易体育:你说七年时间短,实际上有一种说法,当然可能是关于婚姻,有七年之痒。实际上上赛第一阶段的合约也是到期了,七年了。你也说你现在心情比较平静。我们知道第一年的时候,好像上赛好像很多时候是这种,大家觉得是一种身份,是一种热闹,但是随后几年我们看到比赛,包括车迷好像不是像一开始那么多。是不是也是有这样一种七年这样的一个阶段痒的过程。

张海宁:首先我得承认,04年的时候的确有很多所谓的非专业的车迷来看比赛,他们看的可能是热闹,可能觉得F1很时尚,都是大品牌,这些车手又各个很绚、很酷。

网易体育:甚至于能进包厢是身份的象征。

张海宁:对,没错,的确带着这种感觉来。到了06年舒马赫正式退役之后,从07年开始我觉得上赛来看的车迷回归到一个比较理性的了。据我所观察,能接触到的来看比赛,真的是起码是懂F1的。不要说他懂赛车,起码是懂F1的,真正喜欢这项比赛,真正会来看谁领先、谁落后。

包括车迷哪个是哪个车手,他们都认的很清楚。但是对于上海赛车厂来说,可能经营方面就有一定的压力。因为毕竟这样的车迷可能不多,除此之外有很多,就像我们刚才说的04年进来的时候,F1进来培养的是一些新车迷,这些新车迷,老实说如果10几岁的话,他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特别是上海有限的车迷。

你说让他买来回飞机票,然后再买门票进来看比赛,我觉得对于他们来说的确是稍微有点难。所以这几年能够维持在这样的上座率,我觉得总体而言还是可以的。

至于你说有没有七年之痒,我觉得大家可能对于F1这个头衔来到中国而言,不像原来说:“哎呀,F1来中国了。”可能就是:“哎,F1中国站又到了。”都是这种感觉,我的同事跟我说有这种感觉:“哦,你又要去上海了。

”而不像以前,说:“哎呀,你要去F1,我也想去,要不你带我去。”或者怎么怎么样,好像一个新鲜事物一样。现在的确就像我自己,所有的人也回归到一个平静的了。真正去的人,首先有这个兴趣。第二就是有这个消费能力的人才能够到现场。但是并不代表来到现场的就代表了中国所有喜欢F1的人,还有很多人可能他们觉得看电视转播更合适,或者说是来现场看没有经济能力,我还可以通过其它渠道来看更好。

对于中国来说,我觉得还是那样一句话来形容比较合适。就是中国目前的经济整体水平,汽车工业的发展,或者赛车运动的水平,暂时还并不是说必须需要F1,但是F1现在很需要中国。这是伯尼很清楚的,所以我觉得现在和伯尼谈判和2004年不一样。2004年是中国或者说是上海很想举办F1,但是现在是F1觉得不能没有中国。

网易体育:那我可不可以认为说,在谈判中可能中国占据了更大的主动,可能我们交的钱,可能不像以前那么多。

张海宁:这个具体数额我不太清楚,但是起码主动权;也不要说谈判吧。而是要让F1、伯尼那边了解到,在中国举行F1,你也不能用这种方式非常急的推进F1,而应该更好的;比如说,让上海赛车厂这一方面有更大的空间经营F1。而不是像以前只是F1来这里举办,但是有很多的经营方面其实没有留给中国,他们会很困难。这样的话,中国迟早会不需要F1。这样的话其实急的是他们。

网易体育:你刚才也谈到经营问题。我们也知道中国大奖赛已经是有几年没有主赞助商了,因为最早是中石化在赞助这个。很多人认为这种裸奔实际上也是代表了一种,F1在中国是不适应,还是过了这个新鲜劲之后,大家当用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它的时候,就觉得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期待的,有那么好,或者说能带来那么多东西。

张海宁:我觉得还是新鲜劲过了,这个的确是很理性的,的确是出现这种情况。另外其实在中国一项运动要很好的发展,像NBA在中国推广的这么好,别忘了有姚明、有易建联。其实F1进来的时候,大家很希望F1当中有中国车手,但是七年过去了,其实我是觉得七年不足以培养一个够F1级别的车手。

但是很多人其实真的很希望,这三四年就能出现。但是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出现,就变成很多企业可能在赞助F1的时候,他们在商量这个计划的时候,他会想没有中国车手啊,这跟中国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他们会用这样的一个角度来形容。

另外就是F1太贵了,赞助F1的确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三思而后行,如果换位我是老板的话,就算我再喜欢F1,我也会想清楚,我赞助F1能为我带来多少的东西。这其实都是一种回归到理性之后,大家一个非常平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