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童昆曲 流动的园林——王童与曾咏霓眼中的昆曲
从不知昆曲是何物,到流连在槛内离去不能,八年间,多少枝妖娆牡丹因他二人而在舞台上绽放。
从丽娘身着的凤冠霞披,到游园惊梦时柳梦梅所执于手中的折扇,从每个场景的一桌二椅,到石道姑的一袭道袍,青春版《牡丹亭》精美绝伦的服装设计与舞台效果,便是出自他们之手。
可有人知晓,这个“他们”是谁和谁?
他们便是台湾名导演暨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系教授王童,与室内设计师、平面美术设计师曾咏霓,他们为我们讲述从青春版《牡丹亭》到新版《玉簪记》的舞台视觉美学,令北京暖香四溢的夜晚再添一丝雅意。
对于昆曲,王童老师盛赞它是“流动的园林”,在他看来,昆曲,尤其是白老师这部青春版《牡丹亭》,不单单是一场戏,而是融合了语言、园林、刺绣、书法、哲学等等最为中国的元素而诞生的最动人的瑰宝。尽管如此美丽,昆曲却又不能维持一成不变的模样。
毕竟时代在变,观众的眼光在变,审美在变,欣赏角度在变,没有什么不在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把握了数百年的时光筛子所筛出的最精华之处,也就是昆曲的唱腔、身段、空间抽象等等最本质的美学元素。
在这八年中,两位老师以“八年抗战”的精神来做这样一出戏,将《牡丹亭》最精致化,例如,王童老师提到,仅在离魂那一场的水袖制作中,他们便尝试了多种丝,最后才发现只有苏州原产的丝才能创造出最弹性的水袖,其它种类的丝,好比泰国丝、印度丝,都不适合这种中国化的艺术。
之后,曾咏霓老师展示了数十张从《牡丹亭》到《玉簪记》的服装设计图,别看这里只有几十张,实际上两出戏的一百多套衣服可都是老师一笔一画的画出三百张的图才制作出来的呢。因为主题是青春,所以曾老师以粉嫩与柔和为《牡丹亭》的主色调,你看丽娘初登场的那套粉色长裙与娟秀的牡丹绣纹,便会忍不住感叹老师的匠心独具了。
老师从每一场戏开始说起,才让我发现,不仅是每个角色的衣服,都会根据场合的不同选择在衣服上的绣花,好比从“闺塾”中丽娘身上的兰花,到“惊梦”时意味“庄周梦蝶”的蝴蝶,柳梦梅“游园”时身着的梅到“如杭”时的五色菊,一朵朵花的变化、绽开,都顺应了剧情的发展。
恰如曾老师所说的,最难得的不是设计服装,而是让每一场戏都能和谐自然,最协调的将“情”与“美”二字书写在舞台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