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李玉兰 兰州鼓子传承岌岌可危 民间艺人呼吁:拯救民间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甘肃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非常丰富。在省城兰州流传了上千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兰州鼓子,就是其中的一朵绚丽奇葩。但随着老艺人们的减少,此类民间文化遗产面临着比自然和物质遗产更艰难的处境。有人担忧:兰州鼓子犹如一个影子岌岌可危,随时都可能消亡。因此抢救和继承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迫在眉睫。
兰州鼓子陇上奇葩
12月4日,随子女迁居成都的老兰州张育海老人回兰省亲,一大早在面馆吃了一碗地道的牛肉面后,便急着打车去安宁鼓子传习所听鼓子。“这次回来,能听到旋律清雅、音韵幽静的兰州鼓子,是我多年的夙愿。”
张育海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兰州鼓子是兰州市民的一大娱乐项目,不论喜庆节日,请客宴会,还是婚丧嫁娶,一般都要演唱兰州鼓子。特别是在周边的农村郊区,鼓子几乎家喻户晓,许多老、中、青年人都能随便哼上几句……
初冬时节,记者辗转兰州市区仅存的安宁和七里河两家鼓子传习所,在那里聆听鼓子艺人的说唱,探究兰州鼓子目前的传承处境。
冬日的一个周末,记者慕名来到安宁文体活动中心,刚在大门口站定,就听见一曲撩人心扉的音乐悠扬婉转地回荡在耳际。推开鼓子传习所虚掩的门,只见已经聚集了十几位鼓子好家,年长者均是耄耋老人,最年轻的也过了不惑之年。
一曲终了,兰州鼓子传习所会长魏世发饶有兴致地给记者介绍:兰州鼓子起源于元朝,后在北京八角鼓子和陕西眉户的基础上演变派生而来,属于说唱音乐的牌子曲类。“兰州鼓子”没有形体表演,有的只唱不说,有的只说不唱,有的说唱相间。“兰州鼓子”的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三弦、二胡、古筝、琵琶、笛子为辅;打击乐器使用地方特有的小月鼓,并为乐队的领头,鼓子因此而得名。
魏世发自豪地说,兰州鼓子在民间口耳传承了近千年,不仅构成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也承载着民间文化渊源的基因。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谓陇上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
兰州鼓子后继乏人
魏世发是我省唯一的国家级鼓子传承人。虽已到古稀之年,但提起兰州鼓子他顿时神采飞扬,声如洪钟。“现在兰州鼓子的传唱者不到百人,心急如焚啊!”魏老焦虑地说。
魏老是祖传鼓子唱家,从小在被窝里听爷爷吟唱鼓子长大。在谈到兰州鼓子的传承时,魏老不无落寞:学唱鼓子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唱鼓子的艺人中,年长者七八十岁,最年轻者也已到不惑之年。如今,兰州鼓子的传承人逐渐老去,再过一二十年,恐怕在兰州听不到鼓子的吟唱了。
年近花甲的七里河鼓子会长郑永瑾惆怅的是,目前七里河鼓子会所的好家仅有四五十人,“因为唱鼓子不能成为谋生职业,所以年轻人都不愿学”。郑会长是三代祖传鼓子世家,可现在自己的三个孩子没一个愿意跟他学,他担心鼓子在他这儿断辈。
曲目保存夹缝中生存
魏世发介绍,兰州鼓子共有十个大调,一度有三大调遗失。兰州鼓子的先辈段福堂在世时,竭尽全力填补了三个调,这就是后来的朵、悲、海。采访时,魏老还回忆起鼓子先辈王雅禄一生为兰州鼓子的传承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传习所,王雅禄的儿子王祖敏回忆,他父亲年轻时就学唱鼓子,不辞劳苦搜集鼓子唱词,晚年几乎倾尽一生积蓄出版了《兰州鼓子清唱选段》,这本书如今成了鼓子艺人学习唱词的蓝本。
继《兰州鼓子清唱选段》之后,由肖振东老师收集、谱曲编写的《兰州鼓子荟萃》于2009年问世,这是一本包含了古老鼓子谱曲、唱词等内容的较为完整的鼓子著作。肖振东是国家二级演奏员兼作曲者,也是祖传鼓子世家出生,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就对鼓子感兴趣。肖振东表示,不管曾经遇到过多少艰辛,有了鼓子界对这本书的赞誉,他便非常欣慰。
兰州鼓子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过10年,鼓子的发掘保护现状如何呢?魏老说,过去兰州鼓子的民间艺人不仅自费购买乐器,还得缴纳会费维持演出。自从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近几年政府部门不仅给予了资金支持,还提供了活动场地。魏老开心地说,近年来,兰州市还给安宁鼓子协会下拨了工资补助和活动经费。魏老感慨,这是鼓子艺人的喜事。
拯救民间文化刻不容缓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民间艺术更是一个地区独具特色的财富。如何使这朵曾是兰州民间文化的奇葩常开不谢,安宁鼓子传习所的崔毓德副会长说:“加大对鼓子的宣传,最起码让兰州本地人熟悉兰州还有这么一种古老的艺术。这样喜欢鼓子的人多起来了,学习的人也自然而然会有。”
兰州民族文化研究员高昭胜认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历史积淀,拯救兰州鼓子就要增加演出场次、创新组织演唱形式,比如在黄河风情线上设立一个鼓子演出点,点缀兰州城市文化的同时也发展了鼓子的传承。
“喜欢鼓子的人越来越少。在政府相关文化部门加大对鼓子的资金投入的同时,鼓子本身在唱腔、唱词等方面也要创新和与时俱进。”甘肃省秦腔剧团国家二级演奏员肖朝祥说。
“让鼓子走进校园,在各大学校巡回演出,让它真真切切走进学生生活中,借助年轻人,鼓子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甘肃农业大学音乐教授蒋明云建议。正如蒋明云所说,“民间文化遗产面临比自然和物质遗产更艰难的处境。兰州鼓子的传承人正在老去,此类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化传承岌岌可危。因此,民间艺术保护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