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著名石油工业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德民
1961年,他推导出我国第一套不稳定试井方法“松辽法”,至今已累积使用100多万次;1965年,他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并推广了一套钢丝起下的分层测试仪器;上世纪70年代,他又分别研究并推广了国内首创的偏心配产、偏心注水工艺和“限流法”压裂工艺,为扭转大庆油田“两降一升”局面和开发薄油层起到了重要作用;上世纪80年代,他完成了“化学
驱”三次采油技术的攻关,目前,“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年产石油800多万吨。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工业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德民。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决定开发大庆油田,可大庆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相沉积油田,世界上普遍认为,绝不会有高采油率。1960年,王德民被分配到油田地质室测压组工作。测压组的任务是把特制的仪器下到1000多米深的油水井里,测定油层的压力。
对于这个压力的计算,当时国外使用的计算方法叫“赫诺法”,但这个方法并不符合大庆的实际情况。经过100多天的奋战,1961年,王德民推导出了符合大庆油田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经过鉴定,这种方法被定为“松辽法”,很快在全油田进行推广,实践证明,“松辽法”比“赫诺法”精确两倍。
每当大庆油田遇到技术难题的时候,王德民总是冲在前面,勇挑重担。
大庆油田地下储油层结构复杂,有100多个油层,哪层油多?哪层油少?光凭测量压力是得不到正确答案的,必须将仪表下到各层去测数据。当时,大庆油田一直沿袭传统的测试方法,冬天往井里下仪器,人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被水喷过的衣服常常变成“铠甲”。这种办法不但消耗体力,而且效率低。
经过两年的努力,王德民研究出多层试油和油水井分层测试等一整套工艺,用细钢丝将6种仪表下到井下,可以及时掌握每一油层油、水、压的详细情况。这项工艺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填补了国内空白,现在仍然是大庆油田的主导技术。
1969年,已经开发10年的大庆油田,出现了地层下降、原油产量下降、含水上升的问题。王德民带领科研组经过一年多的攻关,试验1000多次,终于研究成功了偏心配产、配水器,使生产效率提高了5倍多。
一次次的科研创新,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大庆油田的产油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这其中凝聚了王德民辛勤的汗水。但是,年产5000万吨的油田究竟可以持续发展多久?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王德民的面前。
曾经有外国专家预测,大庆油田最长只能开采到1995年,可王德民不相信这种预言。世界油田的平均采油率为33%,而大庆油田的平均采油率达到了40%,别人都认为大庆油田的采油率已经达到极限了,可是王德民想:还有60%的油藏,如何才能更多地开采出来呢?
如何开采更多的石油,王德民的技术比国外提前10年。“化学驱油”技术给大庆油田创造出超过100亿元的经济效益。“聚合物驱油”项目提出伊始,很多人认为是技术难题,王德民迎难而上,使关系到油田可持续发展的“聚合物驱油”项目得以正常运行。在创新之路上,王德民在不断地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