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钊字帖 清代“曾门四学士”之张裕钊楷书《千字文》(另树一帜的别样楷书)
张裕钊(1823-1894),近代散文家、书法家,字廉卿,湖北武昌(今鄂州)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考授内阁中书,后入曾国藩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曾国藩推许为“可期有成者”(《清史稿·张裕钊传》)。
生平淡于仕宦,自言"于人世都无所嗜好,独自幼酷喜文事"(《与黎莼斋书》)。曾主讲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书院,培养学生甚众,范当世、马其昶等都出其门下。
张裕钊论学,继承桐城余绪,认为汉学“枝辞碎义”,“穷末而置其本,识小而遗其大”,宋学“专从事于义理,而一切屏弃考证为不足道”(《复查翼甫书》、《与钟子勤书》等),主张“学问之道,义理尚已。
其次若考据、词章,皆学者所不可不究心。斯二者固相须为用,然必以其一者为主而专精焉,更取其一以为辅,斯乃为善学者”(《复查翼甫书》)。
张裕钊为文,推尊桐城义法,言“不信桐城诸老绪论,必堕庞杂叫嚣之习”(姚永朴《旧闻随笔》)。
又师承曾国藩,力救桐城派古文气弱之失,强调"文章之道,莫要于雅健"(《答刘生书》)。故其行文思力精深,黎庶昌称其“渊雅超逸”,“论醇辞足”(《续古文辞类纂》)。
吴汝纶更推尊他能“变而后大”,“独得于《史记》之谲怪”,虽“文气雄峻不及曾,而意思之诙诡,辞句之廉劲,亦能自成一家”(《与姚仲实》)。
张裕钊自许亦甚高,自称撰《书元后传后》近似西汉人,不下于方苞、姚鼐、梅曾亮诸人(《答李佛笙太守书》)。
张裕钊也能作诗,多牢骚抑郁语,如《读史》等。亦有忧愤国事之作,如《孤愤》、《与友人夜话》等。
所以吴汝纶《依韵奉廉卿》诗说:“张叟用文娱百忧,风涛入笔倒如流。”张裕钊的书法亦名重一时,有《张廉卿先生论学手札》等墨迹多种行世。笃精古文辞,被称为桐城派之胜流,工艺法,康有为称其“集碑学之成”,推崇有加。
其书法险峻中见刚健,在日本颇有影响。《七言诗》有北派清朗爽利的书风,精气内敛,是其书法力作。
康有为《广艺舟双揖·述学第二十三》评廉卿书曰:“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逋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甄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吾得其书,审其落墨、运笔,中笔必折,外墨必连,转必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蓄,以圆为方,故为锐笔而实留,故为涨墨而实洁,乃大悟笔法。
”又云:“近人张廉卿起而继之,用力尤深,兼陶古今,浑濒深古,直接晋、魏之传,不复溯唐人,何有宋、明,尤为书法中兴矣”。
近人马宗霍《霎岳楼笔谈》则曰:“廉卿书劲洁清拔,信能化北碑为己用,饱墨沉光,清气内敛,自是咸、同间一家,然又如南海康氏所称,则未免过情之誉。”前人康马氏高度评价张裕钊先生之书帖,是恰如其分的。张裕钊之书帖,不是法古不变,而是为我所用,在学习中求创新。
他吸取前人书法之长处与特点,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结构、笔法与气韵,展示出其个性的新姿态、新书体。张帖融入了魏晋唐宋之书风,展历代之笔法,在结构章法上,求布局完满,严整平正,展示出清新与秀丽之形态;在笔法上,线体自如,横直转折,方中带圆势,显露出遒劲、圆活、浑厚;在意态上饱满、稳健,显露出其风骨与兴味。
张氏帖书法显示的结构美、形式美、笔法美、气韵美,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独具创造性的近代著名书法家。
据传,张氏书法还深得日本等国书法界之尊崇,足见张氏书法在国内外影响之大。
主要著作有《濂亭文集》8卷,《濂亭遗文》5卷,《濂亭遗诗》2卷。1916年,裕钊后人重刻文集,与遗文、遗诗,合为《濂亭集》。
“曾门四学士”之张裕钊
张裕钊生于鄂州市梁子湖畔东沟镇龙塘村的一书香世家。十六岁考取秀才,第二年中举人。二十几岁考取国子监学政,官授内阁中书。主试官曾国藩赏识其才,亲自召见,收入门徒。
张裕钊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等被人合称为“曾门四学士”。
张裕钊书法艺术造诣极深,其源于魏晋,突越唐人,济刚柔俊逸于毫端,创造出一种内圆外方、疏密相间的独特书法,具有劲拔雄奇、气骨兼备的特色。
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赞说:湖北张裕钊,其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逋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甑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
张裕钊之父张善准是地方贤儒,家中收藏各类图书典籍不少。幼时,张裕钊常常在家中偷偷翻阅父亲的藏书,一看就是通宵达旦,最爱读的是曾巩的《南丰集》,读得精熟,颇有心得。
张裕钊学书法,苦索冥思,临池不辍,临摹历代名家碑帖,主要是魏晋南北朝的碑刻。张裕钊在运笔、转指、用墨、用水等技巧方面,皆有其独到而突出的方法,以中锋运笔,饱墨沉光,精气内敛。
“笔画以斜为正,结体似圆实方,匆匆落笔的手稿,更无意为方为圆而方圆自得”。故章太炎曾为之赞叹不已:“先生书世传宝,得此真如百斛明珠,尤与他人相绝”。
1850年,张裕钊赴京考取了国子监学正,授内阁中书,自此步入宦场。
在京供职两年,目睹国运日下,官场腐败,不乐仕途,但他无意居京,亦时时回乡探望父母。在这一段时间内,张裕钊上朔古人用笔之真谛,学汉碑之笔,化为方圆兼备之法,刚柔并济,使结字与撑搭交叉映衬。
其书法便有了丰富知识内涵,从馆阁体中脱影而出。1852年秋,张裕钊辗转各地,先后讲学于武昌勺庭书院、江宁风池、保定莲池、襄阳鹿门等各所书院,为晚清社会培育了大批人才。
张裕钊的学术及诗文著作较多,著有《今问尚书考证》、《左氏贾股注考证》、《濂亭文集》等。张裕钊一生执教数十年,特别是晚年,桃李满天下,弟子三千,名士逾百,其中张蹇、范当正、朱铭盘等人,皆为政坛、文苑名家,各负盛名,各有建树。
而日本的宫岛诚一郎慕其名,遣儿子宫岛咏士来到中国,投其门下,追随张裕钊先生就读八年。
张裕钊书法作品主要有《南宫县学记》、《重修金山江天寺记》、《滕王阁记》、《赵充国颂》、《古诗帖》等。
1894年,张裕钊驾鹤而去,时年72岁,宫岛咏士为其送殡于东沟镇龙塘村后,回日本创办了“善邻书院”,传播张氏之学,使张氏书体在日本衍为流派,至今不衰。(王忆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