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马 一生喜欢画马的徐悲鸿 揭秘大师为何对马情有独钟

2017-07-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徐悲鸿之子.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有过解释,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来中国历代画家都有画马的传统,像北宋的李公麟.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仇英.清代的意大利人郎世宁

徐悲鸿之子、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有过解释,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来中国历代画家都有画马的传统,像北宋的李公麟、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仇英、清代的意大利人郎世宁都是喜欢画马,郎世宁当了清朝两代的宫廷画师,只不过他用的是中国的水墨、西方的画法。

到了徐悲鸿这一代,喜欢画马在很大程度上和他的性格有关。  他在欧洲苦学8年,在法国巴黎找真正继承欧洲优秀传统最优秀的画家学习,并师从世界最有名的动物解剖学教授。

在巴黎美院的时候,徐悲鸿的成绩非常优秀。中国最早教学用的一个马的结构石膏模型,是他从国外小心翼翼抱回来的。在中央美院他也让全校学生考动物解剖,他的马有很深的时代感,例如《奔马》。

(奔马1941)

马融入了他全部的激情,不仅仅是马,也代表民族,代表他的激情。他的马都是孤独的、悲愤的、在荒原大漠上的。同时,他用大写意的手法画马和历代的勾线方法不一样,他画的都是战马、野马,在荒原大漠上奔跑,只用大的墨块、几笔就完成了,这种画法都是他独创的。

这便是他如此爱画马的原因,因为他一生都在希望着中国能走出内忧外患的桎梏,像战马、野马一样自由驰骋。他的激情,他的企盼,深深隽刻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奔马图中。

此外,画马也曾是徐悲鸿人生最失意时的安慰和鼓励。

大师刚从老家到上海时,画插图都没人要。为了果腹,他把行李衣服都当掉了,甚至想去跳黄浦江。就在这最困难的时候,他画了一张画给上海市美术馆。当时,主事的人正好是岭南派的两位大师高剑父、高奇峰,“二高”回信说,“古代人画马也没有能超过你”,给了他非常大的鼓励。同时,高剑父兄弟要他再画4张仕女,虽然画画的这一个星期徐悲鸿饿了几天肚子,但总算生活有了接济。

《九方皋》(1931年)

徐悲鸿爱马,还有一个原因:马在中国文化里是人才,民族振奋的象征。执着于现实的他,常常借马直抒胸臆。

1931年,徐悲鸿画了《九方皋》。这幅画作源于《列子》中一个关于伯乐向秦穆公推荐九方皋去找千里马的小故事,意在表明:如识马之优劣,凡事要看本质而非表面。承载着这深远的意境,构图布局在主次、虚实、开合上又相得益彰,因而它被赞为代表了二十世纪前期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

相比以往,徐悲鸿笔下的马,从不戴缰辔。但这里的黑色雌马却例外地戴了。有人问徐悲鸿为什么,他笑着答道:“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制。”

徐悲鸿爱画马,也爱马。有次在成都坐马车,见马养得好,他便高兴地下车,从皮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前一晚才画好的奔马图,送给马车夫。

这样看来,马果真最能反映徐悲鸿的个性,被他倾注了个人的情感。“一洗万古凡马空”,徐悲鸿的马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徐悲鸿一生共画过12幅《奔马》。大师笔下的马儿,总是那么有灵性,仿佛充满着释放不完的活力,跃跃欲试想要冲破画卷。

和大师一样爱马的你,也可以到上海浪琴环球马术冠军赛现场来体验马儿的活力和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