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成纪念馆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我的父亲母亲(四):革命军队的好“管家”——杨至成

2017-12-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他从湘南起义出发,他是解放军唯一一位贵州籍的开国上将;他也是唯一一位主管后勤的开国上将:他为革命队伍筹集粮草,赶制被服,修理枪炮,输送弹药--他是革命军

    他从湘南起义出发,他是解放军唯一一位贵州籍的开国上将;他也是唯一一位主管后勤的开国上将:他为革命队伍筹集粮草,赶制被服,修理枪炮,输送弹药……他是革命军队能打胜仗的坚强后盾,他就是开国上将杨至成。今天《我的父亲母亲》系列报道,就一起来听杨至成上将的儿子——杨珠江讲讲他父亲的故事。

    杨至成(1903-1967),贵州省三穗县人,侗族。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和重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至成1903年出生在贵州三穗县城郊的一个侗族家庭。1926年,得知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后,杨至成再也不愿意继续为旧军队卖命,收拾行装来到广州,如愿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

    杨至成之子杨珠江:在黄埔军校的时候,他就加入了共青团,第二年就转入共产党,应该是在1927年入的党,学习了不到一年吧,他们是速成班,很快,几个月,就参加贺龙的这个二十军六连,他任这个连的指导员。

    上井冈山前,杨至成一直是军事指挥官。在频繁的战斗中,他多次受伤。湘南起义,他在宜章岩泉扎下"口袋",痛击"马日事变"的刽子手许克祥部队,并一直追击到粤北的坪石,终于歼敌雪恨。激战中,杨至成腿部中弹。然而旧伤还没痊愈,杨至成不久又在保卫井冈山根据地、反敌军围剿的龙源口白刃战中,被深深捅中腹部。

    杨至成之子杨珠江:我曾经问我父亲,你身上怎么看见很多疤?他说这都是战争年代留下来的,大概有五处,有一处很危险,就差点就要了命的,就是这个腹部这个地方有一个刺刀印,很长,就很危险那一次。

    之后,杨至成一边在井冈山大井红军医院疗伤,一边兼留守主任,负责管理伤病员的工作。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杨至成多方采集药品,筹办伙食,千方百计治疗伤员。至此,杨至成虽然仍在一线多次参加黄洋界以及赣南闽西等地的战斗,但他的军事生涯逐渐转型,操心起革命军队的吃饭穿衣事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军需官"。

    1929年,红四军在福建长汀打了个大胜仗后进行了改编,杨至成被任命为军部副官长,担负后勤保障工作。他多方奔走筹措,买布料做军服,几天内将4000套崭新的军装发到了全军。这是红四军组建以来,第一次穿上统一制发的军装,革命队伍也是少有的整齐划一,威武壮观。而红军灰布军装中的红领章和红星帽徽,还是杨至成向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建议的。

    1932年,在敌人围剿苏区、军粮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让战士吃饱肚子,杨至成在节粮上创新"包包饭"的做法,后方机关每人每天节约2两米支援一线战士,极大增强了前方战斗力。

    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最为困难的时期,多支征粮队空手而归,杨至成授命,在毛尔盖地区成功征集粮食30万斤,对减少红军伤亡和减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杨至成之子杨珠江:他这人是很聪明的人,他动脑子,他就想部队在15公里范围之内,肯定已经都弄完了,那我就扩大,把它扩大到30公里到50公里这个范围之内,派侦察部队先侦察,看到有地主,我父亲找了几个大地主,然后,就把那地主那院子给围上了,但是也不是对人开枪,就对天开枪,//这对天一鸣枪他们就害怕他们就跑了,跑了以后,我们进去以后,又经过那些老百姓一指认,说地主把粮食埋在什么地方了,就把粮食挖出来了,确实就很快就把粮食筹到了,但是,我们筹到粮以后,我父亲说还是留下了钱,也留下了条子,因为红军长征,经过此地需要粮食先用上,把钱给你留下。

    说起长征路上父亲细致周到的后勤保障,杨珠江说,他听郴籍中将曹里怀来他家时,讲过的一段父亲"救毛主席"的故事。当时曹里怀将军任毛主席的警卫。

    杨至成之子杨珠江:有一次他们就是到毛尔盖附近那个地方,主席一下就晕倒了,晕倒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没粮食吃,主席他人比较高,个儿比较大,所以他吃的也比较多一点,再加上他又把一些粮食送给那些伤员,所以他的粮食很快就没有,没了以后,他就虚脱了。

总理一来一看这情况,他就说这个事情怎么办,就想到我父亲了,他说快把杨志成叫过来,这样,我父亲听到这个事以后,他赶紧就回来了,回来以后,一看主席确实饿的晕过去了,马上就把自己的粮食拿来,主席一吃完东西就好了。

    1938年,杨至成被派往苏联治病、学习。1942年在回国准备去延安的途中,因日军封锁边境而被困蒙古。为了谋生,为了继续追寻革命,他利用各种假身份干各种杂活:放马、跑堂、看大门,甚至乞讨。经过八年的磨难,1946年杨至成才终于从苏联回到祖国!

    之后,他又继续投身火热的革命,负责后勤保障工作。辽沈战役,火速完成120万套棉军服的任务。抗美援朝,调运了近500万套单棉军装和大量的粮油供给。可以说,从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每一场战争的胜利,都离不开杨至成对后勤保障物资的操劳。

    而作为军需官,我党管后勤的高级将领,经手过的钱粮军需千千万,但是将军始终保证自己做人做事干干净净。

    1954年,杨至成已是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儿子杨珠江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因南方天热,请工作人员袁德良为他做两条短裤的事。

    杨至成之子杨珠江:袁德良就抽空给他做好了。然后这样交给我父亲,我父亲就把钱给他了,他说哎呀,这两条裤衩你还给钱,我父亲说,这个是必须的,这是咱们做后勤工作的,公是公,私是私,一定要分得开,一定要分开,公家的钱我们都一分都不能占//袁德良每次说这个,他的眼里都含着眼泪。

    对自己,对子女要求严格,将军一生过得相当 清贫。因为经历了战争年代那些艰难筹粮的日子,杨至成一生都特别珍惜粮食,珍惜物资,这优良的传统,一直在杨家传承!

    杨至成之子杨珠江:我父亲确实没给我们留什么遗产,因为我们家孩子比较多,他也没什么存款,我们的孩子穿的衣服就是,就是补丁摞补丁那种衣服,你们可能都都太相信。后来我们那个站岗的那个警卫员都说,他说这哪像首长的孩子,怎么穿成这样?其实我们都觉得其实很正常,一直就养成这种艰苦朴素的这种精神,到现在也是,都是吃完饭不能有米粒剩下,一定得吃完。

这就是我父亲教我的,已经养成一种好的作风,好的习惯,我们做好了,我们的后代他也会跟我们学。

详请观看《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我的父亲母亲(四):革命军队的好“管家”——杨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