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匪姚大榜 湘西土匪赴朝抗美建功 1958年仍被打为反革命
到1951年2月,解放军共"歼匪92081人"、宣布数百年湘西匪患基本肃清。
与此同时,湘西新建立的各级中共政权,开始着手处置3万余名被俘、投诚,乃至曾经干过但早就歇手了的土匪们。其中2万多名"职业土匪",以及"有血债"的人,陆续被处决。剩下金珍彪等1万多"罪恶较轻"或有"立功表现""积极悔过"的土匪,被集中关押"学习改造"。
1950年12月,金珍彪正在离家不远的佛塔坡古庙里"集训"。一同关押在这里的上千人中,几乎每天都有十多人被枪决,地点是金珍彪所在小阁楼对面的那片小森林。
每天临窗看着外面的毙人场景,金珍彪不知何时会轮到自己。终于有一天,门外忽然有人喊他的名字,金珍彪当时心头一跳。
进来的是解放军梁排长,正对着他微笑,不像是要拉他去枪毙的样子。梁排长居然是来问他是否愿意参军,"去朝鲜跟美国鬼子打仗"。金珍彪并不清楚5000里之外的朝鲜究竟发生了什么,但依然急切地回答"愿意"。
也是1951年初,曾任古丈县"巨匪"张平手下副大队长的孙家怀,"天天听政策,听受害老百姓的控诉,以为要枪毙我"。尽管曾被安慰"你是带了五六十条枪过来的,是功臣",他心里还是极不踏实。有一天领导询问"朝鲜打仗了,你们愿不愿意去"时,他第一个报了名。
此时,朝鲜战争已经进行了大半年,驻扎湘西两年之久的47军也奉调入朝作战,顺便将金珍彪等一批"身手较好、罪恶较轻"的"黑脑壳"也编入军队带走了,后来因为在朝鲜战场减员严重,又陆续在湘西筛选了几批。
张家界的金珍彪、宋德清,还有新晃的蒲德美、蒲昭义、蒲德厚,以及沅陵的孙家怀、向明清等,就这样先后去了朝鲜。
死里逃生
出发那天,胸佩大红花的金珍彪被乡亲们敲锣打鼓、夹道欢送出山口。多年后,金珍彪说,他当时想起了被枪毙的那些人,"后怕又庆幸"。
如果说,金珍彪、孙家怀只是急于摆脱无法自主的未知命运,那么对于沅陵县乌宿乡的张平匪部机枪手向明清来说,去朝鲜就是一个死中求生的契机。"虽然他是投案自首,但是按照政策,我们当时还是打算要枪毙他的",今年82岁的杨先树老人说。因为向明清在其土匪生涯中,"背了七条人命"。
杨先树当年任职沅陵县公安局,是当地选送土匪入朝一事的负责人。筛选中,他发现已在"勾决"名单上的向明清枪法神准、打点射面百发百中,觉得人才难得,便请求公安局长刀下留人,"这个人民愤大是大,但到朝鲜去,未必会投降美国人,估计他民族感还是有的",因此建议改送朝鲜"戴罪立功"。
"局长一开始没答应,考虑了几天,同意了",向明清逃过一死。
也有乐观者,如沅陵明溪口镇今年80岁的谢根生老人。谢根生的"土匪"身份,仅仅是因为当土匪头目的叔叔,给他弄了一支枪,而当时15岁的谢根生不愿意入伙,便拖着枪回了家。1950年,他向政府上交了那支"土匪发的枪",然后继续回家务农,"没给关监狱"。
但在一年后,谢根生接到政府的"学习"通知,去了才知道是填写"自愿入朝"申请表。谢根生当时觉得,参军入朝可能是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爽快地填了表格。
土匪和军人,历来是湘西青壮年的两大"主流职业",而无论是从土匪到军人,抑或从军人到土匪,对他们来说都是再自然不过的身份转换,并没有多少心理障碍。
以凤凰"竿军"为例,这是自清代中期至民国一直活跃在湘西的苗族雇佣军,他们彪悍勇猛,素有"无湘不成军,无竿不成湘"之说。后来,它便成了湘西军人夸许勇武的傲岸自称。
清朝灭亡后,世代当兵吃粮的湘西"竿军"们,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参军为国出力、血洒疆场,要么沦为土匪,湘西土匪因此空前壮大。而民国政府与历代王朝政权对待土匪的手法一样,剿不动便抚,于是请土匪头目当县长的有之,当国民正规军营长团长的也有之。
姚大榜就曾被政府招安过,但当了几个月国军正规营长后,觉得"没意思",便带着整营人、枪,又回到湘西继续当土匪。此外,即便是蒲昭义这样的"兼职土匪",在入伙前也大多有从军或充任地方保安团丁的经历。
湘西兵匪的界限,由此模糊不清、难分彼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金珍彪、孙家怀等人的积极报名,除了急于摆脱囚徒身份之外,未尝没有和谢根生一样的从军发迹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