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照奎照片 太极大师陈照奎 讲解陈氏太极拳

2018-03-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们对太极最熟悉的可能就属陈氏太极拳了,那么大家对陈氏太极拳都有这怎样的了解呢?陈照奎,陈发科么子,一代太极拳大师,今天我们来看看陈照奎的陈氏太极拳有哪些不同的

我们对太极最熟悉的可能就属陈氏太极拳了,那么大家对陈氏太极拳都有这怎样的了解呢?陈照奎,陈发科么子,一代太极拳大师,今天我们来看看陈照奎的陈氏太极拳有哪些不同的招式。

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一九二八年应许禹生等之邀到北京传拳,从学者甚众,所传均为大架。陈照奎先生为陈发科先生之幼子,一九二八年一月二十四日生于陈家沟,他七岁开始学拳,得其父传授的家传低势拳架。这趟架子,动作细腻,难度较高,很吃功夫,但易上功,适于年轻人演练。发科公严加督促,先生尽得真传,二十多岁时,先生的功夫就已出类拔萃了。

陈发科公逝世之后,照奎先生独挡门面,越发用功操习,其功夫蒸蒸日上,炉火纯青。其实,先生并不在外多作传授,世人多不知,故有人说陈家功夫已失传。照奎先生的擒拿手法堪称当世一绝,轻柔刚猛,变幻莫测,使人防不胜防。推手功夫也是出神入化,化劲轻灵、巧妙、发劲冷脆、威猛。后来先生到上海等地传拳,太极真功折服多名挑战者,先生之功夫遂为世人所敬,声誉日隆,便无人妄言。

照奎先生所习之拳架,系陈长兴一脉相承的低势拳架,属家传拳架,在当时不向外传,故一直鲜为世人所知,此拳架与传统大架相同,但在手法和身法上更为丰富和细腻。先生自幼勤学苦练,聪慧善思,日练拳三十遍,常年不辍,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外型上,精巧、紧凑,柔中寓刚,开合有致;在内劲方面强调丹田内转,形之于外即为胸腰折叠,讲究运动的螺旋缠丝,轻灵沉稳。整个套路结构严谨,气势磅礴,节奏鲜明,静若**,发如惊雷,往复折叠似波涛翻滚,灵活无滞。

练习这趟架子对练者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难度、强度都很大。七十年代初,先生应邀回家乡河南传拳,家乡陈家沟人对这趟架子都不了解,也没见过这样的练法,而称之为"新架"。(按:陈照奎先生并不赞成这种叫法。)

照奎先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志成中学,毕业后因家境窘困而没能继续升学,全国解放后进入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工作。他一面刻苦练功,一面帮助父亲授拳,先生自幼秉承家传,耳闻目濡,对前人的拳术理论深有所悟,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思路开阔,能够用一些现代科学的知识来分析、理解拳术,为陈氏太极拳法和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自六十年代始先生不仅走南闯北传播家传拳术,而且还根据自己多年练拳和教拳的经验,写下了大量的拳论文稿,留下了许多拳势及推手技术图片资料,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拳学财富。

一九五七年陈发科先生去世后的二十多年间,照奎先生继承父业,为传播和普及陈氏太极拳,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南京、郑州、石家庄、焦作等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自七十年代初开始在家乡河南传拳,直到八十年代初去世,这期间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一九六一年先生应顾留馨之邀辞职南下,到上海传拳,参与完成了《陈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沈家桢、顾留馨著)一书,又应各地学员之请写下了陈氏太极拳一、二路函授讲义,深受大家的欢迎。为使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特点,先生又与巢振民合写《简谈陈氏太极拳的拳式和推手的锻炼》一文,著书立说,发扬陈氏太极拳之精义是照奎先生之心愿,然而这一心愿被化成了泡影。

一九七三年,照奎先生应家乡父老之邀始回家乡温县陈沟、郑州等地教拳。其侄陈小旺、陈正雷及同村的王西安、朱天才等原随先生的堂兄陈照丕先生学拳,照丕先生于前一年去世,适逢照奎先生回乡,四人又一起从照奎先生学习,先生尽心传授,"四杰"之一的朱天才在谈到照奎先生时曾感慨地说:"陈照奎老师教的套路是其父传授的拳架,比我们过去练的老架手法更多,发劲更猛,技击方法更明显,练了这套拳架,使我们对陈氏太极拳体会更深,技术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