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为什么杀四川人 历史上真实的张献忠
《张献忠剿四川真相》由郑光路编著,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以翔实可信的史料,通过剖析家喻户晓的著名历史人物张献忠的种种“真相”、 “谜案”,极真实地解读了明末清初四川大毁灭的那段惨烈异常的历史,是一部以独特视角研究张献忠和明末清初历史并填补空白的力作。
中国历史知识小丛书·人物:狡黠的张献忠
《中国历史知识小丛书(明清卷)·人物:狡黠的张献忠》讲述:受尽磨难的青年农民张献忠,于米脂十八寨聚众而起,号称八大王,凭借勇敢机智,神出鬼没,制胜明军,先于李自成而闻名于世。在与明军搏斗中,他出生入死,几起几落,降而再起,与李自成相互呼应,成为明末又一农民起义大军。
他决策据有巴蜀,建国大西,改元大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终因胸无大志,对内实行恐怖政策,残酷诛杀各种反抗势力,对外坚持与大顺、南明为敌,从而失掉军心民心,最后血溅凤凰山而不为后人怀念。
《四川战争史》填补了四川无系统战争史的空白 四川新闻网 图片
民间流传:张献忠反四川,杀得鸡犬不留,故有
湖广填四川。是不是真的如此呢?日前,由省社科院文学所军事文学史专家任昭坤研究员牵头,历经五年编研成书的《四川战争史》出版,这本四川省首部战争史书中反驳了这一说法。
“湖广填四川”只是《四川战争史》的一部分,该书讲述了从先秦时代开始到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四川的历次战争。通过历次战争的展现,再现了巴蜀大地的变迁、发展。
任昭坤说,事实上,“湖广填四川”大移民首次发生在元末明初,张献忠之后湖广填四川是夸大其词,并不可信。元末北方刘福通起兵,其西路青巾军兵败入川,大肆杀掠,而明玉珍也自三峡攻入。同时,巴蜀元军内讧,继与外来军队混战,杀得川内人口锐减。
不久朱元璋又派兵平蜀,民众死伤惨重,幸存者也逃生远走。于是,明初政府不得不组织“湖广人”入川,短短几年,四川人口由在册的70多万人增加到140多万人。而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入川,就在明末清初了。但纵观巴蜀历史,战争是“湖广填四川”的主要根源。
《四川战争史》的出版,填补了四川没有战争史的空白。
张献忠是哪里人?他当时
为什么要杀光所有的四川人?!他是什么官? 崇祯十三年(1640)闰正月,张献忠在枸坪关被左良玉击败,率部突入四川。入川途中,在太平县的玛瑙山又受到郑崇俭和左良玉的夹击,伤亡惨重。接着又受到湖广军、四川军和陕西军的追击堵截,义军连受重创,退居兴安归州山中,又被左良玉等军围住,义军陷于困境。
为此,张献忠利用杨嗣昌和左良玉的矛盾,派人携重宝贿左良玉,说:“献忠在,故公见重。公所部多杀掠,而阁部猜且专。无献忠,即公灭不久矣。
”左良玉斗志松懈,张献忠乘机收聚散亡,在山民的帮助下,走出兴安,与罗汝才等部会合。张献忠又利用四川巡抚邵捷春和杨嗣昌之间的矛盾,集中兵力,猛攻邵捷春防守的新宁(今四川开江)。邵捷春根本没有想到义军如此神速,官军一触即溃。
义军突破新宁防线后,顺利地进入了四川。义军的入川,打破了杨嗣昌的围剿计划,并在军事上也从防御转入了进攻。杨嗣昌刚愎自用,满以为官军已把张献忠、罗汝才等部包围在鄂、川、陕三省交界地区,胜利在握了。
但实际上是“总督之令不能行于将帅,将帅之令不能行于士卒”。张献忠尽量避免与官军打阵地战,而采取“以走制敌”的策略,一昼夜能行三百余里,快速流动,常常把官军搞得顾此失彼,腹背受敌,疲于奔命。
崇祯十三年十二月,杨嗣昌眼看无法消灭义军,就采用“招抚”办法,妄图分化瓦解。他宣布赦免罗汝才罪,归降者授以官职,唯不赦张献忠,有能擒获张献忠者赏万金,封侯爵。但第二天杨嗣昌驻地的墙壁上就出现“有能斩督师来献者,赏银三钱”的布告。
义军针锋相对的回击,使得杨嗣昌非常沮丧,并怀疑左右都通义军。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张献忠已在四川转战了近半年。这时,义军在开县黄陵城被官军左良玉部追及,左部参将刘士杰、游击郭开力立即出战,义军以逸待劳,张献忠抽出一支精兵绕到官军后方出击。
左良玉逃走,刘士杰、郭开力被击毙,官军将士死伤过半,义军获得全胜。 (jingshan7922 / herba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