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雷东风 周子雷:陶笛千年传风雅
五月的北京,从漫天的枯黄蜕变成嫩绿。
偶然,一声声空灵的呐喊穿越雪山激荡而来,暖风中似乎也夹杂着一缕缕格桑花的清香,瞬间沁人心扉……
思绪迷离中,一串悠远绵长的藏族音律丝丝入耳,宛如一位手捧哈达的少女在庙宇间窃窃私语,传递着祝福——祝你平安……
然而,悠扬高亢的远山呼唤并没有将你我带向幻境中的高原雪山,而是让同样流连于此的人们驻足在“798”艺术区的“陶笛公社”阶前,凝神倾听。
一段浑厚低沉的旋律正从一种陶制品中缓慢流出,这声音就像一个中年人沧桑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悠长的音符正迈着舒缓的步子在你耳根上下徘徊,岁月的沉淀和你心跳的节奏慢慢同步,进入另一个空灵的空间。
正是这一曲用陶笛演奏的名为《平安曲》的音乐让我们结识了作曲者、中国内地陶笛演奏的领军人——周子雷,一个话语不多的东北男人。从他飞扬的眼神中流露出一抹淡定,一份执著。
从小跟随父亲在吉林九台文工团长大的小子雷对民乐耳濡目染,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从吉林省艺术学院“竹笛”专业毕业后,为了谋生,四海为家,做过书画院,开过酒吧。他一度迷茫过,放弃过,打拼游走近十年光景。直到20世纪初,北京成为从事艺术人才的集散地,几十万大军瞬间拥入北京。和许多怀揣着艺术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子雷背着一把琴,一个人来到北京,不同的是,他多了一份同龄人没有的坚毅和成熟。
“当时,艺术领域竞争相当激烈,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子雷说,但他仍然选择了这条路。编曲、写歌、赶夜场、唱歌。为了梦想,他不停地尝试着。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一位台湾陶笛制造商,从此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定位。
“在台湾,陶笛是很普及的一种乐器,几乎30%的人都会演奏。小学、中学几乎人手一把,也有过万人同时演奏的壮观场面。中国的陶文化源远流长,看到陶笛,很多人会联想到我国很古老的乐器——埙,所以在台湾和香港,陶笛的别名叫洋埙。
但在内地提起陶笛,很多人会觉得陌生。”周子雷说,“目前很多中国民族乐曲都被国外的陶笛演奏家演奏,我希望有一天陶笛也能够在内地普及,成千上万个陶笛演奏家能够用陶笛演奏我们自己的音乐。”
随即,他便在“798”艺术区创办了陶笛公社,在出售陶笛的同时,还制作自己的教学互动网站,大批量培养了陶笛爱好者。随着每天光顾陶笛公社的男男女女越来越多,第二家、第三家“陶笛公社”很快在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安了家,如今,周子雷的第四家“陶笛公社”已经开到了重庆,在北京大栅栏的第五家店,也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与经商相比,他更多时间是参与陶笛技术的研发和传授陶笛知识。子雷说:“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打基础。无论将来开几家陶笛公社,都是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目前他正在“798”艺术区筹建他的中国陶笛博物馆,“这是一家完全非盈利机构,为得是更好地搭建平台做教学、研发、交流。”他说。
如今的周子雷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器乐协会的理事,他曾赴巴黎参加中法文化年的演出活动并先后在意大利米兰、威尼斯、罗马等地及德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中国台湾进行演出及文化交流。他就像一位陶笛文化的使者,想让更多的人认识陶笛,他每天想的、做的都是与陶笛相关的事情,相信不久经过他对陶笛的研磨和改进,陶笛在中国内地很快会成为一种普遍的乐器。
周子雷的事业,正如他所演奏的曲子——《千年风雅》。自从西安出土了7000年前的乐器——埙,世人了解了陶土乐器的久远,陶笛不拥有埙那么久远的历史,却延续着它的千年神韵,千年风雅质朴的东方韵律,透彻透底地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千年风雅,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