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正秋的兄弟 郑正秋: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2017-08-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拍<难夫难妻>时搭的摄影棚,也是中国第一个拍故事片的摄影棚.方敬东1913年,袁世凯大总统还在做着不合时宜的皇帝梦,但当时的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都市,这一年最时

拍《难夫难妻》时搭的摄影棚,也是中国第一个拍故事片的摄影棚。

方敬东

1913年,袁世凯大总统还在做着不合时宜的皇帝梦,但当时的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都市,这一年最时髦的东西是电影,当时被叫做“影戏”的洋玩意儿。那时上海电影院里放的全是洋人拍的各种风光片、打闹片、纪录片……这年9月,《申报》刊登了这样一条广告:“亚细亚影戏公司厚资聘请新民社诸君扮演中国戏剧及家庭新剧《难夫难妻》摄成影片,……为海上破天荒之第一次也。

”花钱刊登这广告的人就是当时著名的戏剧评论家郑正秋。1913年9月29日晚9时,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上海新新舞台剧场开演。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中国人制作的的故事片,它也揭开了中国拍摄故事电影的序幕。

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

1895年12月28日,世界各国公认的电影时代正式在法国开启,1896年8月,上海徐园放映外国人拍的风光纪录片,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电影。但中国人自己拍电影要过了10年之后,即1905年。这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影片,就是由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三个片段,就是一部纪录性戏曲片。

七八年过去了,国产电影依然在拍纪录性的戏曲片段,中国人自己的摄制故事片却迟迟未见。

1908年,上海诞生了第一座电影院,当时叫“虹口影戏园”,但放的全是西洋外国片。1909年,由美国人布拉斯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并拍摄了《西太后》等纪录片。由于经营不善,1913年初,公司被转让给了上海南洋人寿保险公司经理、美国人依什尔。

依什尔认为要想让电影在中国有利可图,就必须找中国人合作。在美国洋行做事的经润三就将自己的外甥张石川推荐给依什尔。21岁的张石川接受了亚细亚公司的聘请,成为该公司的顾问。

为了一点兴趣、一点好奇心,差不多连电影都没看过几场的张石川同意担任顾问有两个原因,其一,他认为电影所以称之为“影戏”,一定和戏剧有关,他曾经在新剧(话剧)社团帮助剧团做过组织管理戏剧之事,为他搞电影打下了基础;其二,精明的张石川第一个就想到他的朋友郑正秋,后者不但是上海滩著名的戏剧评论家,而且是个剧作家,当时好多新剧社剧本都是他创作的。

于是张郑二人一拍即合,他们合作组织了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公司的摄制影片业务,包括编剧、导演、制片等,而资金、器材与影片的发行,则由“亚细亚”负责。

这两位只有20多岁的年轻人一致认为当时外国人的故事片已问世,中国应急起直追,他们初步决定要摄制如新剧(话剧)那样有情节有看头的故事片。接着他们便招聘了演员、化妆师、美工等人员。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最初郑正秋想拍的影片叫《黑籍冤魂》,这部戏是当时在上海引起轰动的文明新戏舞台剧,讲述一个大少爷,由于抽上鸦片最后负债累累,导致家破人亡。鸦片在外国人眼里是赚钱的捷径,当然遭到外国老板依什尔的反对,依什尔说如果拍这个,他一分钱也不会投入。最后《黑籍冤魂》只能搁浅。

郑正秋为了写剧本考虑了好长一段日子,老一套旧剧不想写,他想寻找新的题材,恰恰这时美国发生了一个全球瞩目的事件。大洋彼岸的妇女们游行示威争取选举权,有的妇女勇敢地冲进赛马场,丧生在马蹄之下。这一事件使郑正秋想到,此时的中国民主也是一句空话,百姓不知道维护应有的权利,婚姻更是不能自主,大多由父母包办。

郑正秋对包办婚姻感触颇深,他自己的婚姻就是父母包办的。鸦片拍不成,他把目光转向了包办婚姻。想着想着,郑正秋拿起了笔,一天一夜,写成了3000多字的剧本,名字叫做《洞房花烛》。

剧情讲的是乾坤两家,一家娶媳,一家嫁女,两家门当户对,但男女素昧平生,没有自己的主张,任媒人穿梭奔走,命运受人摆布。最后历经繁文缛节,两个不情愿也不相干的男女被送入洞房。

宾客不祝他们美满,只说一声“早生贵子”。婚后他们痛苦不堪,过起了“难夫难妻”的艰难生活。剧本大致是五场戏,剧中七个主要人物围绕“结亲”进行活动,构成了一个颇为完整、饶有趣味的故事。这意味着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剧本诞生了。等米下锅的亚细亚公司老板美国人依什尔不再挑剔了,他同意马上投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就这样开始了拍摄。

找演员成了郑正秋最头疼的事,那时中国没有一个地方专门培养电影演员,也没人懂什么电影表演。郑正秋只能在文明新戏(现称话剧)的演员中挑挑拣拣找了16个男生。因为当时风气未开,女人是不好上台的,郑正秋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他一直提倡改良旧戏,结果自己拍戏一样要演员男扮女装。

拍摄场地就选在香港路(今圆明园路)1号亚细亚公司对面的一块空地,十分简陋,拿竹篱笆在路边空地围个圈,再在园内按一般的舞台布置,三面挂上幕布当作三堵墙,一个摄影棚就算搭成了。

掌机的(摄影)是老板依什尔。郑正秋、张石川实际上是导演,但当时还没有导演这个说法。张石川指挥依什尔,郑正秋负责给演员说戏,主要演员有丁楚鹤、黄小雅、王病僧、钱化佛等新剧文明戏男演员。

在那个简陋的摄影场里,有很多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了节省开支,墙上的自鸣钟、衣帽钩都是画出来的,连一部分桌椅都是让寿衣店扎出来的,因为租金太贵了。拍摄时,镜头永远以“全景”出现,演员一直表演到一场戏结束或一盒胶卷拍完,才能歇息一下,再换另一场戏拍摄,每盒胶卷200尺,共用了4盒,片长不到1小时。

当时胶片全是从德国进口的,当拍到最后一个镜头时,郑正秋突然意识到这部片子的最终意义。于是他决定放弃《洞房花烛》这个名字,改为《难夫难妻》。

1913年9月中旬,一张巨幅海报提前半个月贴在新新舞台大门前(今南京路七重天),十分醒目,“难夫难妻”四个特大字体下写着:“9月29日、30日,10月1日,夜场,8时开门,9时开幕,试映我国自己摄制的社会讽刺剧电影《难夫难妻》,不可不一饱眼福。”

同时,《申报》在9月27日、28日,提前两天就刊登了由郑正秋亲自拟写的广告:“亚细亚影戏公司厚资聘请新民社诸君扮演的中国家庭新剧《难夫难妻》,无不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目睹该戏必定拍手叫绝,此由中国演剧摄制影片,均为海上破天荒之第一次也。”

9月29日首映那天晚上,剧场门前观众如潮。放映时,观众觉得耳目一新,情绪始终高涨,有的使劲拍掌喝彩。那时观众看影戏看到激动时,总是拍掌叫好,戏院是不禁的。郑正秋9月29日这天早早来到新新舞台,在剧场后倚墙站立,静静地观看和倾听剧场里的反应。

他后来说,那时心里有一种好像第一次当父亲,等待别人评判自己孩子的感觉。当他听到那响亮的鼓掌声和喝彩声时,激动不已,电影由戏曲纪录短片过渡到有剧情的故事片的愿望实现了!

当时的报纸报道说,在连续放映的60多天里,这部中国第一故事片引起了空前轰动,人们奔走相告,竞相观看。后来电影评论家柯灵认为,在描写包办婚姻方面,这部影片比胡适1919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独幕剧《终身大事》还早6年,内容也比后者有深度。夏衍则称,它“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三个学生:

蔡楚生、胡蝶、阮玲玉

《难夫难妻》上映后,郑正秋继续做他的新剧舞台。直到1922年,他再次走进了摄影棚。他与张石川等人成立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明星电影公司。10年里他拍了40多部影片,大部分是他自己编写和导演的。影片《劳工之爱情》成了目前最早的一部有拷贝的早期故事片。

电影《孤儿救祖记》是我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在全国连续上映半年之久,对当时的中国电影业产生了巨大影响。连当时在中国上映的外国片也无法与它竞争。在这部影片影响下,中国出现了民族电影的高潮,电影公司也纷纷成立。郑正秋逝世的前一年,他拍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姊妹花》,在上海新光大戏院连映60天,首创国产大片的纪录。由胡蝶演唱的该片插曲《催眠曲》更是风靡一时。

郑正秋还有三个赫赫有名的学生,一个是蔡楚生,蔡给郑正秋做了6年的副导演,他拍的《渔光曲》成了国际上首次获奖的影片。蔡楚生之后拍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另一个是胡蝶,她是郑正秋亲自挖掘和培养的演员。

公司要派人出国访问,参加国际电影博览会,郑正秋放弃了这次机会,大力推荐了胡蝶。还有一个就是阮玲玉,阮玲玉第一次与郑正秋相见,是在郑正秋主持的中国第一所电影表演学校——明星演艺学校招生的时候,阮玲玉由于紧张,发挥失常,原本是考不进的,是郑正秋坚持给她再试一次的机会。郑认为阮是块好材料,后来阮玲玉果然成了一个真正的悲剧影星。

从郑正秋编导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到他培养出三个成功的学生,郑正秋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中国电影之父”这个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今天以此文来纪念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诞生100年,但令人遗憾的是,《难夫难妻》这部影片的拷贝及电影剧照和剧本等文字资料至今尚未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