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逝世 病痛入骨不减艺德风范(组图)
黑纱环绕
花篮寄托哀思
灵室内暗香浮动 本报讯 昨天(1日),薄雾笼罩大地。清晨7时零6分,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大师、优秀文艺工作者、共产党员常香玉,经历了连续三天的昏迷后,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溘然长逝,享年81岁。
山河呜咽,中原同悲。
省委书记李克强接到有关报告后,立即批示王菊梅副省长:请菊梅同志代为向家人致以慰问,并望妥为办理好后事。
著名诗人王怀让惊闻噩耗,仰面长叹,泪垂双颊。
本报总编辑手捧花篮,赶到郑州殡仪馆守灵室,向备受世人尊崇的常香玉大师鞠躬致哀。
灵室内,暗香浮动——那是层层叠叠、装载着百合、菊花、青藤的花篮,在发散着人们的哀思和追忆。
常香玉1923年10月24日出生在河南巩义市,原名张妙玲。出身艺人家庭的她,九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6部《西厢》,名满开封。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演出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
常香玉在广泛吸收的基础上创立了“常派”表演艺术,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以声绘情、以情带声,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白蛇传》、《大祭桩》等。常香玉生前曾任第一至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委员,西北局妇联执行委员,西北文联委员,中国文联执行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职。
鲜花簇拥的灵柩上,覆盖一面彤红的党旗。灵柩上方,黑纱环绕着常香玉的照片——花白头发,宽边眼镜,大红毛衣外罩,端庄慈祥宁静的笑容,一派优雅。
“临了临了,但凡能为百姓、为咱省做一点事情,她都挪动着病躯出来,她真叫鞠躬尽瘁啊。”一位读者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妈妈穿一身旧衣服走的呀。”常香玉的儿子陈嘉康喃喃自语。
在记者追问之下,陈嘉康说,母亲一年前就准备好了这身衣服,装在一个小包袱里:几十年前的黑色礼服呢西装,桃红衬衣,旧的秋衣秋裤,一条补丁裤子——那是1970年身背“牛鬼蛇神”罪名的父亲在西华农场劳改时,亲手为母亲缝上的补丁。平时妈妈不舍得穿,当宝似地藏着。现在,她终于穿着这身最舒服的衣裳去和父亲聚合了。
“妈妈走的很坦然、很平静。她屡屡叮嘱我们:后事从简从速,不要因我的离去影响正在上班的人,不准子女、子孙以她的名义去谋私利。还专为此做了公证。长女常小玉在感佩母亲的旷达。
在省人民医院,从常香玉做手术的外科二病区,到她临终前的干部病房,医生护士们都不约而同地感喟她的坚强和乐观。干部病房王丽霞主任告诉记者:常先生是癌症晚期,弥漫到整个腹腔,形成了一种病态的‘冰冻骨盆’,即骨盆内腔像石头一样僵硬,一般人很难耐受。治疗时,常先生总是说,不要再打针了,没有必要再浪费。但她对医护人员的工作还是非常配合,从来不提任何非份要求,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道德情操”。
“常老师今年3月底住进普外二病区,接受造瘘手术。病痛折磨得她很痛苦,但她始终保持着优雅的微笑,这给天天查房、送药的医护人员很大的工作鼓励。其他病人听说大艺术家在住院,都嚷嚷着要看她。常老师能下床走动了,就走出病房,到门口和病友们见见面,聊几句,没有一点名人架子。”护士长王淑萍对记者说。
观众从不同渠道听说常香玉辞世,纷纷用不敢置信和无比惋惜的口气向本报求证,希图能得到否定的回答。但,天不假年,常香玉先生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著驾鹤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