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的魔力鄢烈山 鄢烈山:现在是百年来压力最轻的时候

2017-11-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Q1 都市时报:"知青"里面,作家.诗人涌现了不少,为什么你成为了时评家,与知青生活或者反思知青生涯有关吗?鄢烈山:没有什么关系.我是"回乡"知青,和"下乡"知

Q1 都市时报:“知青”里面,作家、诗人涌现了不少,为什么你成为了时评家,与知青生活或者反思知青生涯有关吗?

鄢烈山:没有什么关系。我是“回乡”知青,和“下乡”知青不同,他们是城里人去乡下,我本来就是一个农民子弟。文革结束后,我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那时候写作很盛行,小说、诗歌、杂文的创作风头正劲。问题是我也写不来诗歌小说啊,于是慢慢开始了时评写作。

Q2 都市时报:目前,内地有27省市亮出了自己的“地域名片”,“创新”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开放”。但是,这些精神我们在现实社会里却体会不多。是这样吗?你怎么看?

鄢烈山:这是一种追求,只是每个地方、每个时期表述不一样,只是为了打造一个形象。这就像大学的校训,不也是什么“创新”、“厚德”?我们总是说“开放”,开放到底是开放什么?当然不只是经济,还得有思想,这些好听的口号提出来,还得如孔子说的“听其言、观其行”。

Q3 都市时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被很多人总结为一个“诚”字,但如今的问题恰恰是“诚”的缺失。在某种角度上,方舟子、韩寒之战,源头也是如此。这种缺失为何会愈演愈烈?如何来弥补?

鄢烈山:对于诚信的问题,中国人说了几千年,孔夫子就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在中国,严格来说,精神生活里没有宗教,是劝人向善、诚信等这些“传统”代替宗教在起作用,然而,即使是这些“传统”,也在文革中被破坏掉。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正在转型的过程中,民主法治建设还没有完成,我们得把握时机,分清利害,加以正确引导。

关键词:名人故居

Q4 都市时报:近年来,名人故居被毁的事件屡屡发生。在保护故居方面,有评论者提出,真正让故居值得保存的,是故居主人而非建筑本身,即要有名人的“气息”和个性在。对于名人故居,我们应保存什么?又如何为社会树立一种保护标准?

鄢烈山:这些名人故居,过去我们毁坏得多,现在要重新保护,这是对的。在广东,梁启超故居以前给人脏乱差的印象,现在修整了,开始卖票。从这个结果来看,当然也是好事情。不过,现在的所谓“保护”,往往是开发,是为了旅游收益。 

在我看来,要保护,首先是要尊重,要尊重这个名人的个性,还要把故居周围的环境保护下来,不能仅仅是一栋房子立在那里。你说到故居的“个性”,我去巴黎,就看见在一些名人故居里,人们喝茶,聊天,与生活发生紧密的联系。因为这本来就是生活的地方嘛,但在中国呢,商业味太浓。

Q5、都市时报:你主编的《白纸黑字》,刊有易中天先生谈《那时我们唱红歌》的文章。你个人有怎样的“唱红”记忆? 

鄢烈山:那是一个时代现象。我记得看《北京人在纽约》,主演姜文在去拉斯维加斯的路上,唱的就是《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歌。对于我自己,“红歌”占据了我整个的心灵空间,有些歌我现在还很熟悉。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红歌”变成了老歌,人老了,去公园里唱,随口哼哼,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听周杰伦会烦,就选择听罗大佑,也是这个道理。

关键词:幸福感

Q6 都市时报:如今,“学雷锋”活动再次盛行。这能不能起到加强人们道德约束的作用? 

鄢烈山:今年雷锋“变得”时尚了,你发现他也“开摩托车”了。但这已不是雷锋的时代,“学雷锋”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得依靠整体的社会风气:在国外,人们对你非常友善,总是笑脸相迎。在国内呢,笑脸总是为熟人准备着的,陌生人哪怕是邻居,也是你防着我,我防着你,每个人都与他人主动隔开。

Q7 都市时报:中国的转型备受关注,改革愿望也越来越强烈。社会在“历史三峡”中行进,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应该怎样面对?

鄢烈山:我觉得,还是要从自己做起,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善良,有担当。这是第一点。第二,要敢于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正像胡适所说的,“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取自由,争你个人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国格!”如果你排队插队,见了领导就颤抖,做不了自己,如何面对时代潮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另外,年轻人总是说压力大,什么房子啊工资啊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当然存在。但是,什么时代、哪个时候没有压力呢?可以说,现在是中国社会一百年来压力最轻的时候。我小时候总是觉得饥肠辘辘,父辈、祖辈都生活在战乱中,现在至少温饱问题解决了,至少都生活在和平时期。

我总是想,康有为、梁启超等等进京去赶考,他们是怎样穿越岭南的层层障碍,最后抵达京城的?现在交通方便多了,你得看到社会的这种进步,在享受种种进步的同时往前行。

Q8 都市时报:广东省最早提出提升人民幸福感,有专家指出,相比于这种主观的感受,客观的GDP更具体,也更为靠谱。你如何看待客观GDP与幸福感之间的“平衡”?

鄢烈山:在这个社会里,人的物欲是无穷的,而提出提升幸福感,就是要人们知足常乐,GDP高或者不高,都能获得一种高幸福感,这也就是说,把人的精神指标引进来。但实际如何呢?年轻人的教育越来越功利,孩子在路上被人抱走,食品老是出问题,人在满足自己的生存的过程中,居然变得不安全。

还谈什么幸福感?不过,这也是对个人的考验。对我来说,我与同龄人相比,考上了大学,有了工作,确实应该幸福知足。别看我写时评,能对我构成焦虑的,反而不是社会,而是我的老婆和孩子。社会上的事情伤害不了我的心,碰到不愉快的事情,我笑一下,第二天就恢复“正常”了。当然,你纵向比了,横向比,总还是有觉得不方便或者不那么“幸福”的地方。

关键词:公民教育

Q9 都市时报:资中筠先生提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公民”,但现实中,中小学追求考试成绩,大学追求“就业率”,都急功近利,与公民意识、公民教育无多大关联。对这一种现象及其结果,你怎样解读?

鄢烈山:我们开展的不是公民教育,而是成功教育,显要的特征是“听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听父母的话,好不容易进了社会,还要听领导的话。而我们讲公民教育,就是要有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很重要的。相反,缺乏公民教育,对社会的损害很大,你上面提到的诚信缺失,就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Q10 都市时报:今年是王小波去世15周年。对王小波和他的作品特别是杂文,你如何评价?

鄢烈山:他当年名气不大。1996年前后,我在《南方周末》开设了一个专栏,找他约过几篇稿子,因为很欣赏他,又特别为他开设一个专栏,叫“世说心语”,好像是搞了两期,他就去世了。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他去世之后,名气慢慢就大了,这也跟他的作品有关,他的杂文语言很调皮,很有见地,小说也写得非常好。

●名片    

鄢烈山,著名杂文家、时评家,1952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加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现已退休。著有《冷门话题》、《中国的个案》、《鄢烈山时事评论》等个人作品集18种,杂文选集《一个人的经典》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曾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50人"之一。

十问各界名家

激荡思想浪花

欢迎你把关心的人物和问题告诉我们,我们会视情况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