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与何凡 纪念林海音阿姨与何凡伯伯

2018-0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92在台北开会何凡先生在联合副刊写的"玻璃垫上"是我们从小爱读的专栏,而林海音女士在文学史上是许多文坛前辈崇敬的"林先生"."林阿姨",我尊称夏家两老为"何

1992在台北开会何凡先生在联合副刊写的“玻璃垫上”是我们从小爱读的专栏,而林海音女士在文学史上是许多文坛前辈崇敬的“林先生”、“林阿姨”,我尊称夏家两老为“何凡伯伯”、“海音阿姨”是因他俩是学长的双亲,我俩跟她的公子夏烈(祖焯)及媳妇龚明祺都在密西根前后同学,常受款待,也合上张光直、琦君、林文月、齐邦媛教授等位也很照应我的师友层层的因缘际会。

1992年在符兆祥先生召集的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第一次台北大会,我见到光华璀璨的海音阿姨和何凡伯伯。阿姨很关心地询问:与我们相熟的她表弟张光直教授一家。

她听我是客家媳妇,洞悉我有心侧身研究客家文学,即刻不顾足下的辛苦(她与我均属小巧个子,正幽默笑谈穿高跟鞋赴鸡尾酒会是”最佳虐待”),已然自称“资深”的美女阿姨, 热衷地带我穿越过圆山饭店杯幌交错熙攘的美欧澳文友,寻得桃园龙潭的老作家钟肇政介绍给我,后来她又邀我随着琦君,齐邦媛教授到夏祖丽的房里谈天,她听我说着:“除她之外,从文天祥到李金发,张大千到吴浊流钟理和李乔、黄娟、吴锦发、张典婉等,还有刘绍铭、张错、廖炳惠、楊照等不会说客家话的客家作家,政治人物还不算在内,客家人真有人才哪”

她倒俏皮地询问:“你先生对你还好吧?客家人很大男人主义的,我从小看我母亲伺候父亲,什么都听他的。后来出嫁(嫁的何凡伯伯不是客家人!)回家看到我弟弟又被伺候护著成那样子了。”真诚感慨!她这种对小辈的认可真令我深深感动,总在演讲女性或弱势族群应多互重的时刻,每每提起她讲的故事为例。

再去见他们两位,是1995深秋,纯文学出版社正要走进历史,为要给他们那些珍贵的书找个爱书的人家,他们约了我和邱秀文等几个刚好应侨委会之 邀请参与“作家访问团”在台访问的作家。到重庆南路三段30号的纯文学出版社去拿书,记得伯伯蔼然诚恳,阿姨则雍容亲切拉着我的手,用悦耳的京腔再问哈佛的人与事如表弟等,两老毅然将所有的版权无条件地赠还作者,并送其库存书。

书赠图书馆、学校和慈善机构这一义举,震动台湾文坛。作家们不好意思,提出要买书。她坚决不同意,说:“既然不营业了,就只送,不卖。”她的热情转化了终散的心情,眉宇无霾浅笑盈盈。又一次她这位喜欢笑的人, 硬把眼泪吞下去了。

1998夏八月,她受总统颁世华作协终身成就奖,我也在场与会演講,为她拍了不少照。病了的她,风仪依旧但显得罕言寡语,盛暑中渗入淡淡的哀愁,也未见伯伯, 不觉感到圆山的冷气沁人心脾。

海音阿姨1918年生在大阪(先有两位同父异母的姐姐),父亲林焕文当时客旅在日,是台湾苗栗头份人士,祖籍客家广东焦岭,母亲黄爱珍为台湾板桥人。闽客通婚在当时不多。她随父亲三岁回日据台湾,五岁迁北京城南,继入厂甸师大附小,春明女中,和成舍我先生办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

在读书的年岁,影响她的有每日镜报的创办人北岩爵士Sir North Cliffe 的新闻学和西方名著,最爱读名著 ,中国作家她最欣赏沈从文和老舍,大家都觉察她对语言极敏感,随时写作,在人来人往的家中长廊摆张书桌就能写。

儒家的思想她认为才是正统,教化日本很深,总想往谒孔府孔陵孔庙,晚年她不便旅行,终由儿子夏烈代她去,也爱读《菜根谭》这种文章,跟她的环境息息相关。

她婆家公公是袁世凯的财政部长,后代虽不从政,本名夏承楹的何凡伯伯仍是皇族表亲,祖籍江宁(南京),生于1909年,生长在北京,毕业于北师大外语系,曾任北京世界日报等许多编辑主笔,以及在台的国语日报社社长,他俩刚成家少爷少奶奶添个夏烈,小家庭有个四合院和两个老妈子;而海音阿姨娘家父亲是北京邮局日本科科长,在她小学方要毕业即逝世,硬生生将她看似无忧的童年提早结束,她是长女,撑起种种家庭责任,包括决定生离家乡,死别病故的弟妹,生者仅靠抚恤金过活,四合院还与别家分着住。

虽未饿饭生活相当清苦。她勤奋踏实有胆识,确是身体力行干练的生活者。孤儿寡母滞留异乡令人费解。

原来是他们姐弟不愿念日本书,读书怕成问题。祖丽在《林海音传》中说得好,外婆爱珍温良娇小,又缠过小脚,回到头份,怎么能和那些长手大脚、苦干有劲的客家妯娌、姑子比呢?既然大女儿海音不愿回去,她也就乐得顺从了。何况北京的生活多自由啊!

两位婚后1948年回台:”虽说回到故乡,却要处处从头认识,又因为换了一种生活环境,在新鲜与好奇的心情下,随手拈来的写作题材,不是身边琐事的生活趣味,就是第一、第二故乡的风物缅怀,写不尽的丰富材料。

齐邦媛教授评阿姨舒缓自然的童稚怀念《城南旧事》,最能传世。看到她温暖安定小世界后面有悲惨错综复杂的大世界,这就是人生最简朴的写实,它在暴行罪恶和污秽占满文学篇幅之前,抢救了许多我们必须保存的东西,相通的人性最是永恒。

此书已被《亚洲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有英(齐邦媛、殷张兰熙译)日德等译本,德译本赢得瑞士三个教育人权基金会共设的《蓝眼镜蛇奖》,千禧年北京舒乙主持的现代文学馆等合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更获国际大奖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