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桂成妇科经验 夏桂成妇科证治经验1

2017-10-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子宫内膜异位症,夏师在较长期的观察中,本病证虽以痰瘀为患,而与肾.肝.脾.及心神的功能失调相关,尤其是肾阴阳的失衡有重要关系,因此,在治疗上他提出以下几种方法供

子宫内膜异位症,夏师在较长期的观察中,本病证虽以痰瘀为患,而与肾、肝、脾、及心神的功能失调相关,尤其是肾阴阳的失衡有重要关系,因此,在治疗上他提出以下几种方法供参考运用:

1.补肾助阳法的运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瘀结与肾阳不足有着重要的关系。阳气不仅能推动气血的运行,而且有助于瘀血的溶化与吸收,同时对水湿津液脂肪的代谢运化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故阳不足,不仅能使血液滞成瘀,而且也易使水湿、脂肪代谢运化障碍而有所积聚和凝结。

他发现该病患者一般均有盆腔不同程度的积液,从而也证实阳气不足,气化不利,水湿、津液不运的论点。曾经观察了33例内异症的基础体温,即BBT高温相的变化,其中BBT高温相失常者有4型。

I型:高温相示缓慢上升明显者,常与低温相失常伴见; II型:高温相偏短者,即高温相持续8~10天者; III型:高温相不稳定,波动在0.2~0.3℃之间; IV型:高温相偏低,与低温相温差在0.

2℃,故凡临床上较剧之痛经,且呈进行性加剧,及具有上述四型BBT高温相失常之一者,且子宫内膜抗体呈阳性者,可考虑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证。内异证从BBT高温相失常者亦可看出肾阳不足是本,痰瘀凝结是标。

他对“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的深有体会地指出:温补肾阳,提高冲任气血的通畅工作作用,是抑制内异症发生发展的有利措施。BBT高温相的偏短、偏低、欠稳定等四种失常类型,也有助于肾阳不足的诊断与辨治。

运用补肾助阳的方法,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提供选择的方法,如毓麟珠,右归丸,定坤丹及他所制的助孕汤等。其中淮山药,川续断,菟丝子,紫石英,肉苁蓉等品,是为基本的常用药。服药后BBT高温相得到程度不同的恢复,一般行经期均能有能控制或能缩短疼痛的发作。这说明温补肾阳在治疗中的重要意义,但是必须指出,补肾助阳,不能忽略结合补阴,此乃阴阳互根的关系,也即阴中求阳的道理。

2.益气补阳法的运用。据临床观察所得,内异症患者的确有存在着阳虚气弱,脾肾不足,气虚下陷的症状,常可见小腹与肛门坠胀,神疲乏力,大便易溏等。尽管坠胀坠痛未必就是气虚,或者说是“瘀结”的反应,但伴见神疲乏力,大便易溏者,当属气虚或兼有气虚。

曾经有一例患者在服用较强的活血化瘀方药后,小腹之坠胀坠痛更为明显,用补气药后有所好转,说明此例坠胀坠痛是与气虚有关。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张景岳的举元煎,是最为常用方药。

他常在经前经期时亦常在一些活血化淤方药中,加入黄芪、党参、陈皮、尖丹草、升麻、柴胡等品,服药后,对改善临床症状,特别是小腹肛门的坠痛有明显的作用,有一张姓患者,40岁,系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5年余,体质较弱,每逢经前经期及经将净时,小腹坠痛频剧,且进行性加剧,伴有腰酸神疲,经前胸闷烦躁,乳房胀痛,行经时大便溏薄,脉象细弦,舌质淡红边紫,曾经多次运用活血化淤法的方药,包括生化汤在内,疗效欠佳。

不得不转用香砂六胃汤、补中益气汤,小腹坠胀有所改善,但进步不大,求余诊治,嘱其测量BBT,观察高温相的变化,示高温相不稳定,且高温相偏短,余始从肾阳虚论治,进助阳消癥汤,BBT高温相有所好转,但痛经未减,坠胀大为明显,且伴有神疲乏力,很明显阳虚气弱夹有血瘀,因此,不得不在助阳消癥汤基础上加入黄芪、党参、甘草、陈皮、升麻等品,服药后,小腹及肛门坠痛明显减轻,续服3个月经周期,基本上控制症状。

但是必须指出,如果没有脾弱气虚下陷症状,就不必组合本法本方,特别是行经期,免得影响月经之排泄。

3.疏肝宁心法的应用。疏肝宁心法在内异证的治疗中,是一个重要的兼治法,甚者在某一阶段中也可算作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根据夏师临床观察,内异症患者兼夹心肝症状者,亦系为多见。虽然,心肝在本病中不占主要地位,但是不能忽略其对本病症的形成和发展的一定影响,而且心肝在疼痛的发作上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诸痛疮疡,皆属于心”“痛脉多弦,弦脉属肝”,且心藏神,肝藏魂,神魂与精神意识的活动有关,肝藏与冲脉亦密切相关,不仅藏血以支持血海不足,而且肝主疏泻之功能亦差,肝气疏泄不利,又将形成肝郁气滞,冲任经血之排泄必将受到影响,从而促进血瘀形成和发展之可能,而更为重要的是肝郁气滞,窒痹阳气活动,从而影响气化,影响脾肾,不仅致瘀,且对水湿、痰脂之代谢不利,必将形成膜样性血瘀,故在补肾助阳的同时,不可忽略心肝的重要性。

因此,他常在补肾助阳,或益气助阳法中,常须组合越鞠丸或逍遥散,同时加入合欢皮、钩藤、远志、广郁金、莲子心等品,是治疗本病必须组合的一种方法,不可忽视,而且告诫我们辅以心理疏导,要注意心理疏导的长期性、反复性、针对性等,才能获取较好的临床效果。

[病案举例] 徐某 女 36岁 干部。患者自28岁结婚后即患痛经,伴月经超前量多,经前胸闷烦躁,乳房胀痛等症。平时黄白带多,4年前曾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术,诊断为“慢性附件炎,宫颈炎”,“左侧输卵管不通”。

每经行第2~3天疼痛加剧,排出血块后痛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阴血不足,肝郁气滞,血瘀与湿热交阻为患。现值经前,从清肝,解郁,逐瘀论治,方取丹栀逍遥散,大黄庶虫丸加减。药用当归,赤芍,五灵脂,丹皮各10克,大黄,庶虫,三棱,莪术,红花,柴胡各5克,桃仁,香附,刘寄奴,川楝子各10克,琥珀粉10(另吞)。

治上治疗后,经期血块减少,疼痛减轻,经行4天即净。之后服鸡血藤膏、逍遥丸,症情稳定,平时疼痛好转。

后转从经间期经前期论治,首重补肾助阳,清肝通络药用:当归,赤芍,白芍,川楝子,炒山药,鹿角片,巴戟天,五灵脂各10克,天仙藤15克,菟丝子2克,小茴香3克。药服2月,症状消失,隔月受孕,转服补肾安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