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一个月工资:这个预测错了
摘要:而且,中国每篇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92次,低于世界平均值的10.69次201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诺贝尔物理奖已经名花有主,汤森路透公司此前曾预测有三项研究,即细胞死亡方式自噬、脱氧核糖
而且,中国每篇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92次,低于世界平均值的10.69次
201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诺贝尔物理奖已经名花有主,汤森路透公司此前曾预测有三项研究,即细胞死亡方式自噬、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和her-2/neu原癌基因方面研究的若干科学家可能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个预测错了,但它预测对了今年的物理奖令人惊讶的是,在2002年~2012年该公司预测的183名可能获奖的候选人中,有27人获得了诺贝尔奖,算得上是神算
也有来自中国的预测9月29日,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在该校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作了惊人预测:“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这听起来不像预测更像定论
这种预测能否部分成为现实,是区别科学预测与信口开河的重要条件黄维与汤森路透公司都根据发表论文后的引用数来预测,但后者还有更重要的依据:确认哪些研究是重要的基础研究和发现,然后再确定该研究和发现的最重要贡献者
黄维预测的证据主要是两个:一是中国科技人员的论文发表量和引用数,二是中国的科研水平和研发投入达到世界一流黄维称,中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被引用次数排世界第六位,引用次数高的国际论文数量排世界第五位但他可能没有注意到另一个事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16.47万篇,其中被引用次数高于世界均值的“表现不俗”论文只占近三成
中国的科研当然有接近甚至超过国际水平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是什么,数量有多少,还难以确认而且,它们也未必能获得诺贝尔奖的青睐,因为这个奖项选择的是开创性或奠基性的研究
中国的研发投入之大也不容否认2012年中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表明,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经费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三然而,科学研究并不是有钱就行的钱虽然很重要,但在科研中并不居首要位置,而只处于从属的位置科研更需要创新、实干和苦干,以及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目前投入的科研经费大部分并未用在刀刃上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的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左右,60%都用于开会、出差等能指望这样的经费投入与使用,帮助科研实现突破性和开创性的成果吗?
有人批评诺贝尔奖有倾向性以及它表现出的某种不公正,但从诺贝尔奖的统计学分析来看,无论对于哪个国家而言,它都是大餐,而非家常便饭,就连获奖最多的美国也不例外从1901年到2012年的112年间,美国有298人获得诺贝尔奖,为世界之冠排名在其后的国家依次是:英国,84人;德国,66人;法国,33人以美国为例,在112年间,每年也不过有不到3人能获奖显然,没有充分的准备和有分量的成果,无法吃到诺贝尔奖这份大餐
再从获奖的时间来看,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从提出到获得诺贝尔奖一般需要三四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科研成果需要重复检验如高锟从1966年提出光纤通信理论到2009年获奖,至少经历了40年时间也有获奖较快的,如日本的山中伸弥在2006年证实了诱导多能干细胞,在2012年就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山中伸弥只是获奖者之一,而且诺贝尔奖评委会认为,山中伸弥不过是重新验证并深化了同为获奖者的英国人戈登在1962年的发现,即已经定性定型的细胞是可以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