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是个什么样的人 竺可桢:他是三个学院的创始人

2017-05-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竺可桢:他是三个学院的创始人无论什么时候,当你走进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总有恍如隔世的感觉.那一幢幢旧居还在,当年的人却早已不知踪影.走进珞珈路48号大院,

原标题:竺可桢:他是三个学院的创始人

无论什么时候,当你走进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总有恍如隔世的感觉。那一幢幢旧居还在,当年的人却早已不知踪影。

走进珞珈路48号大院,一股异香扑鼻而来,原来是几株腊梅开得正盛,黄色的花朵挂满枝头,在冬日的阳光下招摇。院子里有一座西式风格的二层小楼,砖木结构,灰墙红窗。踩在楼内的红色木地板上,吱吱有声,仿佛岁月的叹息。这座小楼最早的主人,正是被誉为中国“气象学之父”的竺可桢。

创办我国第一个地学系

“竺可桢是我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他在南京所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王运来告诉记者。

1920年,受南高师校长郭秉文的邀请,哈佛大学博士竺可桢到南高师担任地学教授,在文史地部教授气象学。当时的南高师虽然有地理系,但专门化课程却不多,与传统意义上的“舆地科”并无二致。对此,见到国外先进,又深感国内落后的竺可桢大声疾呼,要创办新型的地学系,培养为振兴中国服务、不受外国人控制的地学家。

同年底,东南大学在南高师的基础上成立,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竺可桢成为首任系主任。后来学校又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他再次担任系主任。新地学系包括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四个专业,为后来的专业发展打下了基础。“今天南大有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和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这三个学院的创始人都是竺可桢。”王运来说。

新地学系之所以新,很大程度在于重视实验实习的训练,在这一方面,竺可桢堪称楷模。“他组织学生去野外考察,身材瘦小的他往往走在最前面,边走边指导学生观察、发现、采集标本”,就是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东南大学建立了我国大学中第一个地质标本室。

观天测地,一个都不能少。早在国立东南大学任教期间,竺可桢就积极筹建校南农场气象测候所,定期观测,逐月发行南京气候报告。他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后,计划十年的时间内,在全国建立气象台10处,测候处150处,雨量测候所1000处。当年,就在南京首先建成了北极阁气象台,还开展了天气预报业务。

“在南京高校的岁月,是竺老学术的黄金期,南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这一所所学校,都有他活动的印记。他是开创者,也是发展者。时至今日,南京仍然是全国地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中心,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当年的付出。”王运来感慨地说。

扶着保姆去人民大会堂

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私下里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带着这个疑惑,记者前往竺可桢故居探寻。在旧居林立的颐和路民国公馆区,两层的竺可桢故居还保留着昔日的容貌,就在那里,还住着竺先生的大儿媳和长孙女。

竺可桢的大儿媳孙祥清老人今年82岁了,回忆起竺可桢先生,她思路清晰,历历往事,令人感叹。

“竺老人很和蔼,对家里人好,心很细。”孙祥清说。

在孙祥清的印象中,有一个温馨而美好的场景。某一年,一大家子人团聚北京,竺老饭后在院子里散步,调皮的孩子们跟在后面学他走路。竺老在前,后面跟着一排孩子,走起路来全是一个样子。走了一圈,竺老发现了,转过身来,拍一下带头孩子的头,带头的孩子拍他后面孩子的头,一个接着一个,直到一院子的人哈哈大笑。

竺老对身边人同样很好。1961年除夕夜,竺老领着一家人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联欢会,当时他已经71岁了,可是他没有让子女搀扶,却亲手搀扶着竺家的保姆。“因为保姆是小脚,竺老怕她摔跤,所以一路搀着她。”为人和善亲切,竟至于此,难怪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提起他总会念叨着,“院长人好、院长人好。”

“一心想建竺可桢纪念馆”

1962年,竺可桢写信给南京市政府,将房子交给了国家。自此,这座房子的命运便不再是竺家人所能决定的了。如今,小院里一共住着五户人家,四户人家住在二层小楼里,周围还建了不少小房子,孙奶奶一家就住在其中一间。

“本来竺老把房子捐给国家,作为后辈,我们应该支持。只是后来我们确实需要房子住,竺老给中央写信,这座房子又还给了我们。”孙奶奶说。

孙奶奶的女儿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五十七岁了,至今未嫁,住在母亲身边。她住的房子,是一间窄小的砖房,建在二层小楼的后面,几乎挨到院墙,房顶用的还是石棉瓦。“我已经这个年纪了,不知道还能照顾她几年”,说到这里,孙奶奶很是伤心,几乎要落泪。

让孙奶奶同样难受的还有这座房子的命运。“当年这座房子不仅样子新,所有的东西都是完好的,不像现在。”记者看到,房子的旧貌还在,但是房内的墙壁斑驳不堪,红色的木地板已经褪色,不少窗户已经无法关闭。

除了门口的墙壁上“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根本看不出一点保护的痕迹。

小院里的境况更差,地上是枯枝落叶,角落里堆着各样的杂物,还有一根根晾衣绳横亘其中……

“我一心想的是,这里能建个竺可桢纪念馆,恢复当年的模样。竺老为国家做过贡献,他有这个资格。”采访快要结束时,孙奶奶一遍遍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