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 志愿军首个志愿兵毛岸英 告别妻子奔赴前线
1949年4月,毛泽东和毛岸英、刘思齐、李讷在香山。
毛岸英烈士史料陈列馆里展示的毛岸英牺牲地的一抔泥土。
杨开慧与幼儿时的毛岸英、毛岸青合影。(均为资料图)
2008年12月19日,毛泽东同志诞辰115周年前夕,设在上海茂名北路120弄毛泽东旧居内的毛岸英烈士史料陈列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展厅里,一具特别的雕塑引起了参观者的关注——一双坚毅的手作出捧物的姿势,而手中正托着一捧真正的泥土。这捧土,是毛岸英妻子刘思齐前些年从毛岸英牺牲地朝鲜平安北道东昌郡大榆洞取回的,以为永远的纪念。
被彭德怀称为"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的毛岸英、生命永远定格在28岁的毛岸英,一直长眠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正如碑文所刻:"……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回放
幸福与苦难交织的童年
1922年,毛岸英出生在湖南长沙清水塘畔。位于长沙市八一路小吴门外的清水塘如今已是熙熙攘攘的市中心,但在20世纪20年代初,这里还是一个冷寂、荒僻的所在,一片菜畦,几间茅屋,隐蔽在长满树木的小山丘中。
清水塘一度留下了毛岸英无忧无虑的童年。2006年9月,刘思齐老人曾在女儿的陪同下,参观了清水塘毛泽东杨开慧故居,回忆起了毛岸英童年的逸事:"主席说岸英他们小时候挺调皮的。他们住清水塘的时候,主席只有一双皮鞋,有一天下大雨了,院子里积了水,岸英和岸青就拿着主席的皮鞋,一人踩一只,喊‘开船咯——’,那双皮鞋最后是破废了,主席说起岸英他们小时候的事情时会哈哈大笑。
"
但好景不长,后来杨开慧被捕,8岁的岸英与妈妈一起被关进了长沙的陆军监狱。不久,杨开慧英勇就义,小岸英永远失去了对他疼爱有加的母亲。
母亲被杀害后10多天,他才被舅舅杨开智、舅母李崇德从监狱接回。为了避免再被迫害,毛岸英与弟弟毛岸青、毛岸龙被送到当时党中央机关所在地的上海,由叔父毛泽民安排进了"大同幼稚园"。可没过多久,由于地下党遭到破坏,毛岸英和毛岸青不得不流浪在上海街头,小弟弟岸龙在转移中失踪了,是死是活一直下落不明。
岸英兄弟俩就靠卖报纸、拾破烂、拣烟头、帮人推人力车来维持生活。全国解放后,有一次看《三毛流浪记》电影时,岸英感慨地说:"那就是我和岸青在上海时的流浪生活,除了偷、给资本家做干儿子外,我和岸青几乎都经历过。"
1936年初冬,地下党终于找到岸英兄弟俩。组织上决定送他们去苏联学习。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被派往苏军的一个坦克连队担任党代表,并被授为中尉军衔。1946年,在毛岸英回国前夕,斯大林接见了他,送给他一支手枪,作为他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一项最高奖赏。
告别新婚妻子奔赴前线
初回国的毛岸英很"洋气"。懂俄语、英语、德语,穿着苏军呢子制服和马靴,会跳交谊舞,写得一手似乎无师自通,颇有其父风骨的狂草好字,为人处事有些不拘小节。毛泽东提醒他:延安虽"土",但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到处都有"真人",不要"显摆"自己,"你吃了十年洋面包,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也上了高等军事学院,还有一课要补上,你应当去上上中国的劳动大学。
"这样,岸英背上背包和种子,步行40里,到延安南郊的一个农村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说来也巧,就在1946年五六月份,刘思齐跟随妈妈、妹妹一家人从新疆监狱释放出来,风尘仆仆地来到延安。妈妈文秋带着思齐在毛主席家第一次见到毛岸英。当时,思齐才16岁,非常惹人喜爱。毛主席一见思齐就对文秋同志说要把思齐认做他的干女儿。
这次见面,岸英对思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举行了婚礼。宾客都带了些小纪念品来,唯有朱德送的东西价值最高,是他自己一块戴了几年的日本手表。婚宴极其简单,但因为新娘是山东人,毛泽东特意安排一半是山东菜,一半是湖南菜,"恋乡思土,不欺公道"。
又拿出一件棉大衣,说:"我没得东西送给你们,这件棉大衣,跟我转战南北,现在送给你们作为新婚礼物,白天岸英可以穿穿,晚上你们盖在被上压压风。"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不愿呆在机器总厂当他的党总支副书记,告别新婚燕尔的妻子,与浩浩荡荡的志愿军大军一道奔赴天寒地冻的抗美援朝前线。在出发时,彭德怀对毛泽东无限敬重的心情油然而生。同时,也为毛岸英积极要求上前线的决心所感动,他脱口说道:"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但刘思齐没有想到,这一去竟成永别。2006年6月,刘思齐做客央视会客厅,回忆起当初毛岸英离开的场景,刘思齐仍然不能释怀,始终觉得她欠岸英一份情。她说:"他最后走的时候,我在医院住院,我起来,起床送他到医院门口,他不让我再送远了,他给我深深地鞠躬了,腰弯得很低,我当时就不明白,从来没有过,可能那时候自己太年轻……"毛岸英去世后,刘思齐一直一个人生活。
10多年后,刘思齐(改名为刘松林)才重新组建了家庭。但对于毛岸英的情感却被她永远珍藏在心底。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当时志愿军的组织及行动是非常保密的。彭德怀总司令规定各部队要控制电台,封锁消息,严密伪装,夜行晓宿,避开大路,隐蔽向指定作战地区开进。彭总还严格要求各级组织、成员对志愿军入朝的一切行动,连亲人都不准告诉。毛岸英入朝更在保密范围之内。除了彭德怀等几人了解他的身世,其他人都只知道这是一个活泼、朴实、能干的年轻人。
毛岸英是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因为毛岸英懂俄语、英语,过去又从事过机密情报工作,是个合适人选。
1950年11月25日,因志愿军司令部所在的大榆洞发报甚多而被美军测出。当日上午11点左右,美军4架战斗机嗡嗡怪叫着在志愿军司令部上空盘旋,随即扔下几枚汽油弹。已躲入防空洞的毛岸英等4名参谋见敌机飞走,便跑回来。
谁知紧接着又飞来4架敌机,扔下无数汽油弹,毛岸英等再向外跑,为时已晚。炸弹在屋顶及前后落下来,木板房的门已被火封死,一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事后,在两具遗体中,依据一块苏联手表的残壳,才辨认出毛岸英的遗体。
得知儿子牺牲时,毛泽东抽了两根烟,对着窗外吟了首北周诗人庾信的《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并强忍悲痛,在要求送回岸英遗体的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就这样,毛岸英与千千万万牺牲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一样,长眠于他战斗过的并用鲜血浸染过的朝鲜大地上,与青山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