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加厚骗子 黎加厚:电子书包真能带来学习革命?
《解放日报》2011年10月18日(记者:支玲琳)专访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教授 ●技术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但最核心的还是要靠学习主体的思考。 ●时代在变,教育也应该跟着变。当然,这也意味着全新的不可预知的挑战。
解放观点:教育正在加速进入"无纸化"年代。继美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等地之后,10月份中国内地亦有多家省市扩大了对电子书包的试点推广。不少教育人士表示,电子书包将让"减负"迈出实质性一步;但也有家长担心,现在的孩子连做作业都要求助网络,那么电子书包是否能真让孩子们安心学习。对此您怎么看?
黎加厚:很多时候,误解源自不了解。有个名为《倘若》的PPT曾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它讲述了人类历史如何在误解和忧虑中进化。最早铅笔出现的时候,招来了一片质疑之声。有人说铅笔会把手写坏,呼吁人们重新用古代欧洲人用的鹅毛笔。
后来钢笔出现了,人们又批评钢笔,并且质疑钢笔很贵、能否推广,这和现在批评阅读器很贵是一样的。再到后来,当电脑、网络出现以后,人们的忧虑和担心还是如此往复。所以现在对电子书包有不同的声音,并不意外。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线性的、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变化过程。相比之下,人的认识和理念难免会出现滞后。这其实也很正常,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总需要一个过程。
解放观点:近年来,信息化、多媒体手段在教育中被广为运用,如教学PPT已经实现了全面的推广和运用。但不少学生反映,PPT不仅没有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反而助养了一批不写板书的"懒汉老师";还有老师抱怨,按照教学考核要求,凡事都要PPT,都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那么,从PPT到电子书包,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有什么需要特别提醒?
黎加厚:PPT在推行中遇到的问题,刚好告诉我们,新技术从运用到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人们在刚开始用的时候,由于不了解新媒体的特点,甚至可能会片面地代替人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所以学生批评老师过度依赖PPT的倾向,完全可以理解。
我也看过有些老师上课,就是翻翻PPT,而且PPT就是直接把WORD文档粘贴过来,满眼的白纸黑字,非常之平庸;有些老师做一个PPT,可能讲个三五年也一成不变。至于老师的苦衷,也可以理解。
本来学校考核教师上课用PPT是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但如果教师花了很多精力做PPT,可教学效果并没有明显提升,那么PPT也就变成了考核形式主义。利用技术手段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这个出发点是对的,但我们是否对教师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呢?任何技术都是中性的,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需要反思的不是PPT。
现在出现了两种对立思维,有人对PPT完全否定,有人则对PPT过分强调。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有失偏颇,关键是能否恰当使用。不管怎么说,多了视觉信息传递,有了声效动画,肯定要比口头上空讲的效果要来得好。更何况,PPT还能增加信息量。现在的问题是,本来PPT是为人服务的,但现在变成人为它服务了,关系弄颠倒了。
解放观点:数字化应该是未来教育的方向。不过有意思的是,一些欧洲国家拒绝在教学中引入新手段,如法国很多学校至今仍坚持传统手写板书。包括近年来网络上大热的国外名校公开课,也鲜见采用PPT这样的"新式武器",老师还是以原始的、聊天式的方式和学生交流,据说美国有些教授甚至禁止学生上课使用电子设备。这些又该怎么来看?
黎加厚:无论是PPT,还是电子书包,说到底它也就是个工具。至于怎么用好,还需要思考研究,分析多媒体有什么特点、教学有那些要求,而台下听众、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又是什么。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运用技术手段来配合课堂教学。现在很多标签式的讲演,非常空洞、枯燥。这该归咎于PPT吗,是PPT影响了台上台下的互动吗?其实很多人自己都还没有准备好。
国外并不是排斥教育电子化,他们在这方面的推进其实远远快于我们。但难得的是,他们还是与技术适度地保持了距离感。因为对于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领悟、思考、理解、分析和批判性思维。技术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但最核心的还是要靠学习主体的思考。
所以有些学校尚未接纳新技术,说到底还是为了把更多的空间、时间留给人思考。我记得以前有位老科学家曾建议:如果要搞什么设计、创意,最好不要呆在电脑边上,必须要找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思考,不要让技术来干扰你。在网上东看西看分散了注意力,反而忘却了自己本来该做的事情。
解放观点:那么技术、形式和载体的变化,能否真正推动教育进步?在此过程中,我们到底应该注意什么?
黎加厚:载体的变化肯定会引起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变化。电子书包这个提法是我们国内提的,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移动学习终端。这个终端可以是电子阅读器,也可以是手机,或者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虚拟口令,但可以登录任何一个网站,里面可以看到自己的东西。
它的优点不胜枚举,海量学习、多点对多点实时互动交流,等等。但是最核心的变化,是迎来教学的变化,也就是老师要研究,怎样改进教学方式:包括课程教材的设计、教学评价、教学测验、作业练习;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查找搜集信息的能力、对网络信息的独立判断能力。
从伦理道德、学习方法,到思维方式,都需要改变。就目前来讲,我们还很落后,改变的还只是硬件,对于软件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展开。
按照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会这样出题:鸦片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括号下面ABCD四个选项。这种类型的题,学生只需用搜索引擎一查便知。但是电子书包运用后,同样是鸦片战争,可以这样出题:预测100年后还会不会爆发第三次鸦片战争。
这样的问题,学生即便用电子书包发到网上也找不到标准答案,必须要自己想。可见,随着学习载体的变化,将来老师的出题方式也要变,要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那种网上有答案的机械记忆式的、低级思维层次的问题,可少矣。时代在变,教育也应该跟着变。当然,这也意味着全新的不可预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