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尚秀作品 怎么评价洪尚秀这个导演和他的作品?

2018-03-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为一个上个月才听说此导演如今只看过其最近几部作品的人,并不妄图对他做出任何概括性评价.然而这样一位有趣而风格显著的电影人,实在忍不住要写些什么.以下观点基于自

作为一个上个月才听说此导演如今只看过其最近几部作品的人,并不妄图对他做出任何概括性评价。然而这样一位有趣而风格显著的电影人,实在忍不住要写些什么。

以下观点基于自己《惠媛》《我们善熙》《自由之丘》《这时对那时错》四部作品的观后,以后再补充。欢迎讨论。

像许多人总结的一样,我觉得洪尚秀作品的最大特点:内容上探讨重复布景下的不同可能性;表现形式上接近文学,以与现实若即若离的姿态进行叙述,前面的答主形容为散文诗,我认为很贴切。

关于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有一篇挺有意思的采访:关于《这时对那时错》,洪尚秀都说不清楚,只好画给你看 文章作者有一个总结:“我们发现所有洪氏作品都是同一个副本,同一个语法模式。”没错,不仅是《这时对那时错》里前后两个平行世界的重复,洪导演的作品几乎总给人千篇一律之感,这种极具个人风格的洪氏语境,大概可以甚于伍迪艾伦。

导演刻意利用不同作品编织起一张巨大而相互联系的网:善熙穿着海媛的外套,后者又毫无违和地闯入自由之丘,女人总会爱上有妇之夫,男人带着相似的面具遮掩懦弱。

咖啡馆,酒馆,旅馆,以及寂静的小路。加上单一而古典的表现形式(后文讨论),没有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观众很容易厌倦不堪愤而离席。至于沿袭同一种单调设定的原因,大概和导演个性化的创作习惯有关。“现在我几乎不作任何准备就开拍电影,我的意思是,还是要准备两件事:地点和演员。”采访中他同样透露,除了极精简的梗概,他都在开拍当天早上才着手剧本。

所以在重复之中每每体现的区别,才是导演关注也是其作品引人入胜之处。与统一的语境类似,在洪尚秀的作品中,时间概念是模糊的(自由之丘破碎的顺序,海媛的梦),甚至现实本身也并不确定(《这时对那时错》的两种可能)。

洪尚秀有意选取男女关系不明朗的阶段(与前任,与小三,与路人)来探寻这种偶然与巧合间的不确定性。就连配角也来凑热闹:这家店的老板娘爱上你,另家店的却可能不小心抖露你的情事又或者机智地替你选择性过滤。

这里我会联想到喜欢的作家朱利安-巴恩斯,他作品惯常的主题之一就是历史的不确定性(《终结的感觉》《柠檬桌子》《10 1/2世界史》),他以类似罗生门的视角质疑历史与记忆的真实性,这一点与洪尚秀是很相似的。

所以关于内容,让部分观众审美疲劳并轻易将其标签化是可以理解的,但因为他选取的切入点小而一致就对其创作态度进行批判并不是公平的做法。海媛说“听一首一样的音乐,好像比读百本书强”,洪尚秀就是这样想的吧。

至于表现形式,我觉得是一种对于电影的扁平化处理,以麦克卢汉对媒介的区分方式,如今的大部分电影依靠技术与快节奏呈现出“高清晰度”与高信息量,如果他们被定义为“热媒介”,那么洪尚秀的作品显然是“老掉牙”的“冷媒介”。与强调感官体验的好莱坞相比,洪尚秀的作品带来的是平缓的“阅读”体验。

表现手法从两点特色体现出来:尴尬喜剧与固定镜头的推拉。醉酒状态的人物对话,或是语言不通时候的隔离感,都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元素,而这种尴尬效果又显得比《冰血暴》自然的多(可能和文化接近性有关)。洪尚秀自称总是只用一台机器并且自己选择机位。

机械的推拉镜头已经被吐槽无数,然而个人觉得这种固执恰好与其追求的文学性表现方式相融合,产生一种旁观者的距离感,看着熟悉的人重复熟悉的故事。这种贴近又保持空间的感觉不同于美式大片强调的代入感。

和洪尚秀采访中谈到希望贴近现实同时探索其不确定性的想法是一致的。不知道这点是否又受到他推崇的后印象派大师塞尚影响。人们拿他与候麦比较,我没看过后者的作品,但要类比,我还是会选择伍迪艾伦,艾伦的近期作品则更多融合了戏剧手法。

同时,与艾伦或是“爱在”系列相比,洪尚秀的作品又插入了很多路人的“打扰”,同样的絮叨,但真实得让人毫不反感,同时又有种每个人的故事互相穿插的感觉,他们也在经历着相似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