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荃武汉大学老公 人物访谈:对话武汉大学袁荃教授
袁荃,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5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第二批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主要从事多功能纳米材料在分析检测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44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roc. Natl. Acad.
Sci.,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CS Nano等杂志发表论文23篇。
我们课题组主要从事功能生物材料的设计及应用研究,在以生物医学应用为导向的无机光学纳米材料控制合成、DNA纳米结构设计、复合生物功能材料开发这几方面开展工作。具体来说,以无机光学纳米材料(如稀土发光纳米材料)和DNA分子的独特性能优势为基础,设计和制备复合生物功能材料,希望为疾病诊疗相关基础科学问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目前我们主要是对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些问题比较感兴趣,如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和开发高效灵敏的疾病体外诊断方法等。
坚毅、好奇心、质疑、包容,这些品质对科研人员来说都很重要,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坚毅。坚毅是对长期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衷、专注投入、坚持不懈,是一种包涵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的性格特征。在科研工作中,非常需要科研人员具备坚毅这种品质,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终能有所收获。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充满乐趣的。非要说趣事的话,我博士期间的一件事倒是可以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当时我在做新型有序介孔材料控制合成,我按照前人的合成经验设计了一系列条件实验,但尝试了快一年都一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构。
有一次实验中烘箱的湿度控制器突然坏了,打乱了我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条件。但我没有放弃这批样品,还是坚持做了结构表征,没想到这种反应条件下却得到了非常有序的介孔结构。现在回头想想,如果当时我把那批样品丢掉了的话,那个课题很可能就做不出来了。一位具有好奇心和坚毅品质的科研工作者,无论在什么样的突发实验条件下,都会很好奇该条件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对于有志从事科研的学生,我主要有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要有战胜失败的勇气和毅力。如今年轻的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容易、顺利,许多人都不用面临重大挑战就顺利从大学毕业。学生们在家中和学校受到过度保护,很少遭遇困境。许多学生认为,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擅长什么或不擅长什么,皆是因天赋所致。
这可能会导致养成轻易放弃的习惯。其实,即便是天才也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来磨练自己的天赋。向着长期的目标,希望大家能够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第二,要有开放的学习型思维习惯。大脑是变得像花岗岩一样什么也吸收不进去,还是像海绵一样吸收能力超强,关键在于能否蓄意地对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行改造。人出于本能,在发现新信息的时候,会将其向熟悉的思维模式上靠,迫不及待地追求形成一个熟悉的结论。
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将新的信息误以为是旧信息的翻版。拥有这个倾向的人喜欢说:“你说的这个我早就知道了。”“这个十几年前就学过了。”遇到新模式也被强行放入旧模式。而一个学习型的人思维开放,比较延迟下这种结论,而愿意看看新的信息中有无新的模式。
如有所发现,旧的思维模式就得到了拓展,这就是学习发生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些杂乱,很多前提假设在碰撞,所以一时间不可能有明确结论,所以会产生一些模糊和不确定性。学习型的人能容忍、甚至欢迎各方面信息的模糊和不确定性。
此外,我觉得还要刻意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健康是每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也不断提高,对医疗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健康相关医疗咨询的需要也在迅速增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基础,开发有效的健康评估与疾病诊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生物功能材料在健康评估与疾病诊疗方面的应用研究如火如荼,研究者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出色的成果,如血糖监测及管理智能器件、呼气分子诊断传感器、评估呼吸频率及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可穿戴式传感器相继问世。
个人认为,生物功能材料在医疗健康方面的应用研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研究热点,其在健康评估与疾病诊疗中是可以有大作为的。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个人认为生物功能材料在医疗健康领域内的研究在未来会呈现如下发展趋势:(1)分子诊断是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方向;(2)体外监测和诊断技术的临床转化更加全面深入,柔性电子器件、气检传感器等器件性能更加完善;(3)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更深入;(4)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实现一体化。
这其中的一些方面也是我们课题组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