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帆七不讲 张千帆:界定歧视不简单 不能忽略中央的作用

2018-04-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千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大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简历]主持人骆新:欢迎大家收看这一期的腾讯网"两会听证会",我们今天在演播室请来的嘉宾的人数可

张千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大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简历]

主持人骆新:欢迎大家收看这一期的腾讯网“两会听证会”,我们今天在演播室请来的嘉宾的人数可能是历次以来最多的一次,六个人,加上我一共七个,人一多嘴就杂,不过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焦点却很集中,我们的标题叫高考的地域歧视是否存在。

张千帆:我们的出发点就是平等,也是《宪法》第33条当中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落实到高考,究竟不平等或者是歧视是不是存在,就回到你刚才提到的那个问题,怎么样界定歧视,不平等不一定就意味着歧视,简单的说,如果说你有拿得出手的理由,为这种不平等提供一种依据,那这个不平等就不是歧视,但如果说拿不出站得住的理由,那么这种不平等恐怕就只能算歧视了。

就拿高考录取来讲,我们都知道,我们高校招生制度可以落实为一句话,就是指标体系,拿北京来作为一个例子,北大对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区都设置了比例,有一定的录取名额,这个体系由来已久,到了零几年的时候,北京开始采用自己的自主命题,北京的考生用的试卷跟上海的考生用的试卷跟山东考生或者是其他任何地方用的试卷都不一样,但是它的指标体系还是一直存在。

用指标体系必然用人口多的地方比例跟不上,录取标准用考分衡量必然就高,人数少或者是北京地区本地的考生录取标准必然就低,就造成这么一种现象。

我们这种不平等究竟背后有没有理由?因为我们知道,北大不仅是对北京市本地,而且也对西藏、新疆所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某些边远地区,比如说海南省都有降低标准的录取。不是所有这些降低标准都属于同样的性质,比如说北大对于西藏地区降低标准,这种不平等比如跟其他地区相比,跟山东,跟河南,跟四川所有其他省份标准都要低,这种不平等有没有理由。

我们说这个理由应该是能够找到的,比如说因为西藏地区教育本身不是很发达,我们要保证足够数量的西藏的考生能够进全国性的直属的,教育部或者是中央部委直属的重点院校学习,这样不仅能保证地方的发展的均衡,另外也有一个民族多元化的问题。

这种不平等是不是可以和北京市本地的考生这种降低标准相提并论,这是属于两种不同的性质,因为对于西藏和新疆的理由对北京并不适用。

我们要问,对于北京市的保护在某种意义上,举一个什么样的理由,如果拿不出理由的话,我们就只能说这是一种地方保护主义或者说是一种地域歧视。

张千帆:大城市尤其体现得更明显,首先是高等教育资源,就拿部署的重点院校,还有我们的985、211,受国家资助的这些院校,在这些大城市,直辖市尤其集中,在边远地区,尤其是农村根本就没有。中国的农村目前没有一所大学,现在的一个普遍的做法就是所谓的地方保护主义,就是我这个地方的大学,无论我这个大学是属于中央还是属于地方的,是由中央财政资助还是地方财政资助,首先要照顾我本地的考生,也就是说要降低它的录取标准。

张千帆:现在北京市的录取标准比其他地方低得多,它只占百分之十几,不可能在平等的时候反而超过半数。

张千帆:北大、清华所谓的两校在这方面是这方面是做得不够的,北大、清华、北航其实在全国各大重点院校是做得最好的,因为他们录取的比例一般少于20%,像北航只有11%,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要比他们低得多,他们应该做了更好的。

我要说的就是大家其实刚才谈论的不完全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其实比你刚才的设问方式更加复杂,我想至少有三个层次问题,第一个是平等原则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高校。这个可能是和我们其他人之间的分歧,因为郑老师一直在强调各个地方的教育资源本身就不平等,北京市的地方高校比其他地方要多,上海比如说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的体育大学,工业大学要比河南、山东可能任何地方都要多。

这样本身就造成了一个不平等,因为这些学校本身是由北京市建立的,而且他们每年的财政资源就是来自于北京市政府,我这个地方院校为什么要对全国一视同仁,完全公开,不一定。

我可以把我北京市的钱主要花在我北京市的考生上,这个可能也是无可非议的。这个当然就有为什么北京市的地方高校那么多,这个本身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今天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对于像北大、清华、北航这些所谓全国知名重点直属院校,因为他们是一种全国性的公共资源,是不是应该在全国得到比较均衡的分配,再就是涉及第二个问题,录取标准是不是统一。刚才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要统一,一种是有一个从考分这个角度说的统一。

我想举一个实质性的问题,要处理不同的地区,一个是对全国一般地区,一个是对于少数民族边远落后地区,一个是对于本地,这几个地区要平等,我们大家似乎都统一对边远地区适当照顾是没有问题的,即使全国一张卷子对他们的录取分数线也不能完全平等,否则确实可能造成问题。

张千帆:回到标准问题。这个标准我们说是原则上应该统一,其实我们的研究生考试就是这样的,分A类B类C类,对A类是照顾的,A类地区我们有一个反向歧视,对他们要求反而比较高,我们的高考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制度,以后再回到这个问题,我们的标准原则上同意,但是可以有利外,有很多具体问题可以讨论。

有哪些少数民族,是不是照顾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还是照顾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还是照顾一般地区的少数民族还是怎么样,这个可以讨论。这是对于北京或者是上海地区的考生是不是要有适当照顾,其实也是有考虑的余地。我们没有完全排除,我也希望在北京、上海大城市的网友也能够发表自己的声音。

一个通常提出的理由是这些大城市考生的素质,当然这个素质是一个比较成问题的字,素质要比其他地方的人,尤其是农村来的学生要高。不光要看分数,分数并不一定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全面的衡量,还有对于像北大这样的学校,北大是全国的北大,是中国的北大,不是北京人的北大,不是北京市的北大,但是北京市对北大也有适当投入,比如说地,北京市有一块地就免费提供给北大,这就是对北京市的一个支持。

有某一所学校曾经说按人口比例来划分,因为这所大学是全国的大学而不是北京市的大学,结果他到北京市要地就碰到困难了,你到中央去要这块地吧,不要到北京市要地,因为你不是北京市的大学。

张千帆:对于某些边远地区包括本地可以适当照顾,但是对于本地的适当照顾,我们大家也许能够达成一个共识,这个比例是越来越低,教育部规定一个比例是50%。这个学校不能对本地的录取超过50%,50%就是这个学校一半的学生都是本地人,那还得了。

这似乎是超过我们常人作理解的一个正当的比例了,当然这是一个主观的看法,我个人认为,这个比例恐怕应该低于10%。今年一下子调整到这个比例有困难,而且这个城市的居民也接受不了,应该逐年降低,教育部应该有一个方案,至少是不能够越来越加剧对本地考生的照顾,这是第二个层次的问题。

第三个层次就是,在原则上要统一标准的前提下,怎么去做,这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标的问题,其实这种做法可以很多,要实现统一标准,刚才熊老师和迟代表说要统一标准,我觉得这也是最理想的一种状况,即使这种理想的状况也未必意味着要全国一张卷,其实对于北京市来说,我完全可以理论上采取考研究生的方式,北京大学考法学的研究生就是北京大学的卷子,只不过这个卷子对于全国各地的学生都是一样的,而且我们的录取基本上按照这个分数,当然我们可以有适当的照顾。

这是一种方式。

也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式,比如说有些人提出全国直属院校举行所谓的高校联考,地方院校可以有自己的考试,这个我们不管,但是属于国家的中央的院校我们采用一张卷子来考试,而且采用同样的录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