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徐海燕 徐海燕:构建丝路粮食大通道
[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框架下,中国参与中亚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丝路粮食通道,将促使中亚成为具有跨地域影响的世界级粮仓,使中亚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绿色枢纽]
在施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之下,探索开发利用中亚耕地资源,将中亚打造成世界级粮仓,构建丝路粮食通道,对缓解日益逼近的世界粮食危机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亚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和“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两个重点方向的交汇枢纽,还是重要的能源开发基地和潜在的粮食生产中心。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视线放在中亚的能源资源上,而未对中亚的耕地资源给予足够的关注。
中亚具有打造世界级粮仓的潜力
中亚耕地潜力可观,哈萨克斯坦是中亚现有耕地的最大持有者,拥有实际耕地2800万公顷,占中亚现有耕地总面积3800万公顷的近74%。而咸海流域具有很大的耕地资源潜力,在5900万公顷的适耕土地中,实际得到开垦的只有1000万公顷,还有4900万公顷的待垦潜力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中亚耕地的总面积可逐步扩展到约6000万公顷。
如按国际上的通常做法,用一半的土地耕种粮食,以亩产500公斤计,粮食年产量可达2.25亿吨,这是可以期待的中亚粮食生产潜力,也将是未来中亚粮仓的可能规模。
哈萨克斯坦正在大力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运筹由“油气兴国”向“农业富国”的转变,农工综合体和农产品加工成为其7个优先发展方向之首,并提出“要使食品成为哈萨克斯坦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哈萨克斯坦政府此前明确发布了“到2050年农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增长4倍”的发展战略目标,即由2012年时占GDP的5%,增长到占GDP的25%。
笔者以为打造中亚粮仓可分两步走,第一步以哈萨克斯坦北部伊希姆河流域粮仓的再建、扩建为切入点,第二步扩展到咸海流域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四国。这一过程需要克服多重挑战。
首先,耕地潜力受到咸海危机的严重制约,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中下游地段(含图兰低地)受到的制约尤其突出,其有效开发与咸海的同步治理密切相关。打造中亚粮仓是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组成部分。如果中亚农业现代化能与“退水归海”并举,实现农业丰收与环境治理兼得仍具有现实可能性。
在社会层面上,咸海治理存在着地区水资源分配纠纷,使中亚五国难以形成治理合力,不能协同步调。哈萨克斯坦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提出“到2040年前解决农田灌溉问题”的纲领性规划,且已投入实施,北咸海治理已见到明显效果,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还停留在呼吁国际援助上。
“退水归海”理念的前提是优化咸海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最大限度地节约农业、工业及生活用水,这就使其在本质上具有缓解中亚水资源纠纷的功能,它的实施过程不仅是农业增收和环境改善兼得的过程,同时也是咸海流域水资源分配纠纷的缓解过程。
在中亚运作现代农业就是在经营“未来的金山”,可观的互利经济效益将促使中亚国家进行新的利益汇合,有助于构筑新的协同治理平台。
其次,需要解决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问题。中亚并不属于缺水地区,咸海流域更是属于用水过度浪费地区。中亚地广人稀、广种薄收成为农耕的习惯做法,由大水漫灌转换到高效节水,需要一个认知过程,也需要技术支撑。
最后,打造中亚粮仓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经测算,如在中亚全面推广节水农业,仅滴灌技术一项就累计需要投入3120亿美元,即便按40年计,平均每年也需要78亿美元,对中亚国家是一笔巨额的开支。
打造丝路粮食通道的区位优势
中亚地处内陆,粮食外运存在运力和通道问题。
2011年哈萨克斯坦储粮1620万吨,除200万吨用于播种,200万吨用于国内市场消费或用作饲料外,还有1220万吨可用于出口,但出口通道能力只有450万吨,滞留粮食770万吨,扩展粮食通道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大力疏通粮食通道,粮食外运能力已提高到800万吨。
中亚可以期待的粮食生产潜力为2.25亿吨,中亚有6500万人口,以人均口粮、种粮、饲料粮、工业用粮和储备粮1000公斤计,仍有1.6亿吨投入流通,这将是丝路粮食通道的可能规模,是哈萨克斯坦现有运粮能力的20倍。粮食无疑将是丝路通道上的重头物流对象,届时欧亚大陆腹地将出现一个丝路粮食大通道。
哈萨克斯坦既是中亚产粮大户,也是丝路粮食通道的核心枢纽。哈几乎独占中亚的外联交通大动脉,欧亚大陆桥铁路、“双西”(欧洲西部—中国西部)公路中亚段都全程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经中国、俄罗斯和欧洲分别通达太平洋和大西洋,使哈萨克斯坦在中亚处于不可取代的跨洲内陆通道核心枢纽地位,中亚其他四国出境、出海一般都需要搭乘哈萨克斯坦的便车。
从哈萨克斯坦入手构建丝路粮食通道,将具有在关键点上发力而带动中亚全局的效应。
实际上,哈政府高度关注地缘区位优势发挥,力求“成为东西方对话与互动的桥梁”,率先实现与东西方的相互沟通,并提出“大力开发本国的过境潜力”、“过境运输能力到2020年增长1倍,到2050年增长9倍”的中长期目标。
哈萨克斯坦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将国家经济融入到全球环境当中”、“在有出海口的国家建设港口码头,在世界的交通过境枢纽点建设运输物流港”。哈萨克斯坦要到国外建设运输物流港,从长远看,主要是要“物流”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粮食出口是哈萨克斯坦在海外建设物流基地的基本动因。
事实上,哈萨克斯坦已在国外运作粮食物流港建设,在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结合点的连云港建设中哈物流仓储基地就是一例,其二期工程即为粮食中转仓储建设。
构建丝路粮食通道的综合效应
打造中亚粮仓,构建丝路粮食通道,对缓解世界粮食危机具有重大意义。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全球近8.7亿人没有足够食品。世界上40个缺粮国家有26个在非洲,还有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等缺粮国都位于中亚的南面,打通南向粮食通道十分必要。
因此,哈萨克斯坦伊希姆河流域的粮食可经中国新疆阿拉山口,继而经中巴经济走廊运至南亚,再经瓜达尔港进入印度洋,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将大部分粮食运往非洲,并在印度洋向东运至东南亚的缺粮国家,同时向东将粮食运至我国填补短缺,部分运往蒙古、朝鲜,并经由海路进一步运至海地、尼加拉瓜、洪都拉斯等拉美缺粮国家。
也可将现有哈土伊(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铁路向南延伸至波斯湾海岸,通过阿拉伯海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成为南向丝路粮食通道的另一分支。
构建丝路粮食通道,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农业合作提供了新驱动。
首先,中亚国家粮食出口可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中国粮食总产量尽管由2003年的4.307亿吨增加到2015年的6.2145亿吨,但距6.4亿吨的实际需求还有大约2000万吨的缺口,需用进口弥补。
其次,中国可在农业技术等领域帮助中亚国家粮食增产。中亚国家粮食单产低,平均亩产约100公斤,而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于长年坚持高效节水农业开发,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实行品种改良,近年小麦亩产已稳定在500公斤以上,处于世界前列。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农业生产条件相近,农业增产经验对中亚国家有直接借鉴意义,且中国农业节水灌溉、育种、农机更新换代都较中亚具有优势,走向中亚将促使区域内优势互补、整体优势提升,加速建成中亚粮仓。
实际上,中哈两国已从国家层面开启了农业务实合作。2014年12月,中哈共同发表的《中哈总理第二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明确指出“双方同意扩大农业合作以保障两国粮食安全”,“鼓励两国相关企业商讨在哈萨克斯坦成立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品生产加工及农机生产合资企业”,“推动两国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农业交流与合作,实施联合项目”。
2015年12月,两国总理进一步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政府联合公报》,明确双方“进一步加强农业合作以及畜牧业和种植业产品相互市场准入,深化粮食贸易合作”,“不断改善两国农业投资和农产品贸易合作环境”。
丝路粮食通道建设将助推中国—中亚产能合作。道路建设涉及钢铁、水泥、路桥机械、车辆装备、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等有关产能的引进。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十分重视交通先行,中国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技术和设备也具有性价比高的吸引力。
2015年8月,中哈两国领导人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政府关于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的框架协议》,拉开中哈产能合作的帷幕。除发展交通所带动的产能合作外,提升中亚粮食产量、打造中亚粮仓所直接带动的产能合作也是极为可观的。
如在中亚6000万公顷可耕土地的一半上开发地下水资源,约需打井76.8万口,加上智能滴灌的驱动需求,约需3120万千瓦的动力支持,因用户分散,只能靠就地建立风电和太阳能电站来解决。
如安装2000千瓦的大型风机,则需15600台;如建10000千瓦的风电站,则需建3120座。两国在此应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中国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高铁技术、高速公路技术、城市地铁和轨道交通技术也将走向中亚、欧洲。
因此,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框架下,中国参与中亚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丝路粮食通道,将促使中亚成为具有跨地域影响的世界级粮仓,使中亚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绿色枢纽。这不仅将充实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还体现出“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为和谋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纪担当。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副教授、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文系近日召开的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2016年年会交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