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林医生 毛岸英牺牲后刘松林鲜为人知的生活经历
刘松林是革命烈士刘谦初和革命老人张文秋惟一的女儿。在她父母还没有进洞房、她还未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已经跟毛泽东一家结缘了。刘松林的父亲刘谦初是燕京大学高材生,早期中共党员;母亲张文秋,也是我党早期党员之一。
1927年的某个春日,时任北伐军第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社会股长的刘谦初,带着自己的恋人张文秋去武昌都府堤四十一号,拜访当时已经大名鼎鼎的毛泽东。他们谈得十分投机。此时,屋中刚产下第三个儿子毛岸龙才几日的杨开慧,听说有客来访,便在保姆陈玉英的搀扶下从产房来到客厅,还热情地端出花生和栗子招待客人。
当毛泽东听说这对正处在热恋中的男女青年即将举行婚礼时,风趣的毛泽东说:"别人会祝你们早生贵子,我则希望你们早生、多生千金,我们两家好对亲家,我有三个儿子那!
"毛泽东这句戏言,后来竟然成真。张文秋红着脸羞涩地逗着她身旁的五岁的毛岸英、四岁的毛岸青玩。她压根儿没有想到,几十年后她竟然先后成了这两个孩子的丈母娘。
几日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处在大革命中心的武汉三镇局势也开始动荡。刘谦初和张文秋于1927年4月26日举行了婚礼。可婚后第三天,刘谦初即接到随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的紧急命令。后他又被调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新婚后的张文秋,仍回京山县,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29年4月,刘谦初化名"黄伯 "出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张文秋化名"陈孟君"也调任中共山东省委委员、妇女部长,这对分别三年的青年夫妻才得以短暂的团聚。1930年8月6日,刘谦初在经青岛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途中,不幸被捕。
为了张文秋的安全,中共地下组织迅速派人把身怀六甲的张文秋送往上海。不久,张文秋在上海海格路(今华山路)红十字医院生下一个女婴。刘谦初事先告诉妻子,不管生男生女,皆取名"思齐"。"齐",即山东,刘谦初的故乡,也是孩子的祖籍;"思"即是想。"思齐"是希望孩子时刻想到自己是一个山东人。尽管刘思齐后来改名为刘松林,但在毛泽东笔下却一直写着"思齐"。
遗憾的是,刘松林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1931年4月5日,关押在济南警备司令部监狱里的刘谦初,在经受了种种酷刑之后,被山东军阀韩复 下令枪决,时年34岁。同时遇害的还有中共一大代表、中共山东早期领导人邓恩铭。
后来,中共中央机关迁往江西中央苏区。在白色恐怖下,张文秋服从党组织安排,带着年幼的刘思齐在上海、香港、南昌、北平等地长期从事地下工作。1937年,张文秋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因转关系而在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逗留,这期间,张文秋遇到一位左腿残废的老红军,叫"陈振亚",是彭德怀的老部下。经办事处主任林伯渠的撮合,张文秋和陈振亚相识。1938年,张文秋和陈振亚在延安结成革命伴侣。
1938年初春的一个夜晚,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聚精会神地观看演出。那天上演的剧目里有一出话剧《弃儿》。《弃儿》写的是一对中共地下工作者在白区进行艰苦斗争,不幸被捕了。他们的女儿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奔走呼号:"妈妈!
妈妈!"这个演女儿的小演员便是刘松林。刘松林当时在延安幼儿园读小学,她很活泼,喜欢唱歌、跳舞,所以被选中扮演这个角色。由于刘松林有着与剧中小女孩类似的经历,所以她演得非常投入,因而也非常感人。毛泽东深深地被剧中情节所感动。剧终之后,毛泽东仍沉浸在《弃儿》剧情的氛围中,他建议把最后一幕再演一遍。于是,刘松林衣衫褴褛,又一次在舞台上奔走呼号:"妈妈!妈妈!"
毛泽东很喜欢这个小演员。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微笑着把刘松林招呼到自己自边,让她坐在自己膝上,抚摸着她的头,问她叫什么名字,爸爸妈妈是谁。刘松林指着坐在后边的陈振亚和张文秋说:"那就是我的爸爸妈妈"。毛泽东朝他们招招手,陈振亚和张文秋赶忙过来。
陈振亚向毛泽东解释道:"她是刘谦初烈士和张文秋同志的女儿。刘谦初同志1931年在济南被国民党杀害了,我是她的继父。"毛泽东看看张文秋,觉得面熟。张文秋告诉毛泽东,她和刘谦初在武汉时曾去过他家的。
经张文秋这么一提,毛泽东终于想起来了。毛泽东对刘松林说:"我做你的干爸爸,你做我的干女儿,好吗?"刘松林回答说:"好!"毛泽东又说:"你既然是我的干女儿,那就随我到家里去玩吧!
"就这样,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牵着刘松林的小手,领着张文秋、陈振亚夫妇去他住的窑洞小坐。第二天,毛泽东又派人把刘松林接到自己家里。从此以后,刘松林就成了毛泽东家的"常客"。那时,毛岸英还在苏联,谁都没有想到毛泽东这位八岁的干女儿,后来成了他的长媳。
刘松林第一次见到毛岸英是在8年后的1946年。
刘松林在1939年随父母亲离开延安前往苏联。不料,在路过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时,陈振亚和张文秋被新疆当局扣留。1941年5月21日,陈振亚在新疆遇难。1943年4月,张文秋在新疆被已翻脸反苏、反共的盛世才逮捕,刘松林和母亲一起坐了牢。
同时入狱的还有毛泽东的二弟毛泽民和妻子朱旦华、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等人。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代表和国民党谈判,被关押在新疆监狱的130多位中共干部和革命者终于在1946年6月获得释放。
应中共中央领导人周恩来的要求,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张治中将军,派武装部队将这一批人集体护送至延安。经过了六年的铁窗生活,刘松林和母亲一道千辛万苦地回到延安。在毛泽东专程看望从新疆回来的这批同志的时候,毛泽东一眼就认出了张文秋,向她问好之后便问起干女儿刘松林来。
张文秋指指身后那个花季少女,毛泽东很惊讶。八年未见,刘松林已长大成人了。毛泽东对干女儿刘松林说:"明天到我家里来玩啊!"
第二天,毛泽东派人来接刘松林。在毛泽东的家,刘松林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那时,毛岸英24岁,长刘松林8岁,半年前才从苏联回国。毛岸英是一位十分英俊的小伙子,个头比毛泽东还高。他真诚、直率,讲话从不拐弯抹角,给刘松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这样,刘松林把毛岸英当成了大哥哥。她喊毛岸英为"大哥"。
"干女儿"变成了"亲儿媳"
1948年3月23日,在西北战场人民解放军已转入进攻的形势下,转战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毛泽东,率中共中央前委离开陕甘宁边区,东渡黄河进入晋绥解放区。1948年4月22日,西北野战军收复了延安,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没有再回延安,而是继续向东进入晋察冀解放区阜平县城南庄,于1948年5月27日到达平山县西柏坡。
不久,毛岸英也从山东来到了西柏坡,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担任编辑助理。正巧这时,刘松林也来西柏坡看望母亲张文秋。一个下午,她来到毛泽东的住处探望毛泽东,在那里她遇见了毛岸英——这是他们的第二次相见。
当时,18岁的刘松林,梳着两条辫子,已经是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毛泽东留她吃饭。那天晚上,毛岸英跟她一直谈到11点多,这是他俩第一次长谈。此后,刘松林在西柏坡住了近一个月,跟毛岸英有了很多次的接触,彼此产生了感情。刘松林假期结束后回到山西,进入长治北方大学学习,毛岸英跟她保持通信联络。
很快,毛泽东便发现儿子毛岸英爱上了自己的干女儿刘松林。对这门亲事,毛泽东自然乐得其成。1948年9月,毛泽东邀张文秋见面时,便跟她商量这桩亲事。张文秋一口答应下来。不久,毛岸英和刘松林正式订了婚。毛岸英很想和刘松林早点结婚。
但当时华北解放区在男女结婚年龄方面有明文规定:男二十周岁、女十八周岁方可结婚。而刘松林的实际年龄离十八周岁还差几个月,所以毛泽东没有同意,希望他们等到刘松林年满十八周岁之后再结婚。
毛岸英因此很不高兴,还闹了情绪。毛泽东为此发火道:"谁让你是毛泽东的儿子的!"过了几个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个周末,即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松林在北京正式完婚。婚礼隆重而简朴,毛泽东在中南海亲自为爱子主持婚礼。
周恩来和邓颖超、朱德和康克清、刘少奇和王光美、李富春和蔡畅、谢觉哉和王定国等重要领导人夫妇成了婚礼上的贵宾。作为结婚礼物,毛泽东送了一件大衣给毛岸英,说:日间岸英穿着御寒,晚上盖在身上,俩人都暖和。就这样,刘松林从毛泽东的干女儿变成了毛泽东的亲儿媳!此时,毛岸英在中央调查部担任机要秘书和翻译,新房就设在中央调查部的院子里。
"我将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出差"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9月,美军7万多人在朝鲜仁川登陆。接着美国操纵的联合国军,大规模开进朝鲜。顷刻间,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10月2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接着又于10月4日下午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两次会议都是在紧张的气氛中研究出兵援朝问题。经过慎重考虑,多方意见,毛泽东作出了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个决定: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派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0月13日,毛泽东再次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了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听取由沈阳回京的彭德怀汇报。作为工作人员,毛岸英随同彭德怀一道由沈阳飞到北京。但他没有参加会议,便向彭德怀请假回家看看。
那是10月8日早晨,毛岸英跟刘松林一道在机关食堂用了早餐,便直接去毛泽东那儿,因为他知道,彭德怀上午要飞沈阳,起飞之前一定会来向毛泽东辞行的。昨天夜里向彭德怀要求随他去朝鲜,彭德怀还没有答应,所以回家后,毛岸英没有跟刘松林谈及此事。
何况当时中国出兵援助朝鲜的决定属绝对机密,按纪律,不能向外人透露,包括亲人。果不出毛岸英所料,彭德怀来向毛泽东辞行了。这一次,毛岸英陪在了毛泽东的身边。毛泽东拉着毛岸英的手,把他托付给彭德怀。彭德怀深受感动,想到此次出国,少不了要直接跟苏联人打交道,毛岸英精通俄语,这样的人材是需要的,遂答应了毛岸英的要求。
当天上午,毛岸英就跟彭德怀指挥所的几位工作人员随彭德怀飞往沈阳。临行前,毛岸英托毛泽东办公室的一个同志转告刘松林一声,就说组织上派他出一个差。10月13日,毛岸英回到家方知,在他走后,刘松林得了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北京医院。
毛岸英在医院里陪刘松林两夜,于10月15日清晨又随彭德怀飞回沈阳。10月14日夜里,毛岸英对刘松林说:"我明天将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出差。我走了,通信不方便,如果没有接到我的信,千万别着急。"
"你到什么地方去呢?"刘松林问。毛岸英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劝她别问。不过,毛岸英却跟她谈了战火纷飞的朝鲜,他问刘松林:"有个朝鲜半岛,你知不知道?"
"知道,那儿正在打仗!"刘松林猛地一愣,问毛岸英,"怎么,你?"毛岸英话到嘴边又忙改口,笑道:"我是在考考你的时政哩!"若有所知的刘松林恍然大悟,毛岸英要去的的地方就是朝鲜。既然岸英让她别问,她也就不再问了。
1950年10月15日早晨,毛岸英在医院里告别了妻子刘松林。毛岸英这一别便从此音讯杳然。
1950年10月19日,毛岸英随志愿军先头部队跨过了鸭绿江,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担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他和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副司令员邓华、洪学志生活在一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成了美军重要的轰炸目标。
1950年11月25日清晨,天还未亮,志愿军司政后机关人员就吃完早饭,按照防空规定,除值班人员外,统统都进入防空洞。值班人员在听到空袭警报后再进防空洞。11时,三架美军B-29轰炸机飞了过来,正在忙着处理电报的毛岸英,被警卫人员硬拉进了防空洞。
敌机空袭之后飞走了,毛岸英和作战参谋高瑞欣又从防空洞里跑回作战室处理电报。因为晚上即将发起第二次战役,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不料,狡猾的敌机又突然调过头来,向志愿军总部所驻地的小山村俯冲,倾泻汽油弹。
顿时,志愿军总部一片火光。后来,人们从被烧焦的尸体的腰间,发现了斯大林所赠的德制手枪和手腕上戴的那只苏联产的手表,才确认了这是毛岸英的遗体。这时,毛岸英年仅二十八岁,出国才月余。
彭德怀以极其沉痛的心情,亲拟电文,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报告毛岸英牺牲的经过。机要秘书叶子龙接到电报,将它送到毛泽东手上。毛泽东将那份简短的电报埋头看了足足有三四分钟,当他抬起头时,脸色非常难看,面部没有任何表情,向叶子龙摆了摆手,说:"战争嘛,总会有牺牲。牺牲者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已过去,精神伟大"。
对于长子殉国,毛泽东心情十分沉重。同时,更让他担心的还有长媳刘松林。刘松林才二十岁,她怎能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遵照毛泽东的嘱咐,知情的人都对刘松林封锁消息。
毛岸英牺牲很久了,毛泽东始终严守秘密,宁愿自己承受痛苦,忍受精神折磨,也不愿把这个噩耗告诉还很单纯的儿媳刘松林。又岂止毛泽东?就连刘松林的母亲张文秋,在得知女婿殒命朝鲜的消息后也向女儿隐瞒了这件事情。
毛泽东亲口将噩耗告诉刘松林
刘松林知道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已经是毛岸英牺牲快三年的时候。
刘松林后来回忆说,一是因为我(当时)在学校学习;二是那个时候我还小,不懂什么事,没有意识到感情很好的年轻夫妻之间长期没有音信是不正常的。开始一年,刘松林没有担心,后来也觉得不对了:岸英他怎么老也不来信呀?这不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白色恐怖时期,那时,共产党处于地下,夫妻被隔绝是很正常的,可我们是新中国,是统一的国家政权,一个领袖的儿子能去哪儿,怎么这么长时间不出现呢?但又不敢去问公公毛泽东。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看见一张照片——那是岸英身着朝鲜人民军军服,站在朝鲜大雪覆盖的山坡上,这显然是初入朝时拍摄的。
刘松林一下子全明白了,岸英他不在国内而在朝鲜!可朝鲜战争已停战了,不少人都回国了,而岸英他……刘松林再也忍不住了,一刻也不能等了,立即跑去问毛泽东:"爸爸,岸英已经有两年八个月十八天没有给我来信了!"
历来处变不惊的毛泽东,听儿媳这么一问,也"哦,啊啊……"地支吾着。他认为再瞒下去也不是办法,那就索性告诉儿媳吧。毛泽东掐灭手里的香烟,沉沉地对刘松林说:"思齐,我知道你对岸英的感情很深,亲人之间的离别,是很痛苦的。
我至今还记得,当年我和你们的开慧妈妈在离别时,她送了我一程又一程。我说,我们很快会见面的,你回吧!她就不回去,站在那里望着我,直到我们互相都看不见了。三年后,却传来她不幸的消息!还有你们泽民叔叔、泽覃叔叔、泽建姑姑、楚雄小哥哥……"毛泽东讲亲人们为革命献身的用意再清楚不过了。对这些道理,刘松林都明白,但她的心还是被击碎了!她扑在毛泽东膝上号啕大哭。刘松林的哭声,传遍了整个中南海。
人们好容易才把悲痛欲绝的刘松林给暂时劝住了。毛泽东估计刘松林这下子一定是睡不好觉了,便拿出三颗自己服用的安眠药,放在一个小瓶子里,对她说,你若夜间实在睡不着就吃上一颗。可是,她带回去的安眠药却被她母亲张文秋给藏起来了。
刘松林连续几夜通宵不眠,便找毛泽东给她的安眠药,她记得是放在枕头下的,可找遍了床上、床下也未找到,便问母亲那小药瓶子。张文秋说,见到了,被她拿走了。因为她听人讲过,青年人不要轻易服安眠药,服惯了,离开安眠药就不能入眠。刘松林不无感慨地对人讲,真正能体谅他感情的是公公毛泽东,而不是生母张文秋!只有公公才知道岸英在她心目中的分量。此后,刘松林患了脑神经衰弱症。
为了缓解刘松林的悲伤,摆脱恶梦,振作起来,毛泽东决定帮助刘松林改换环境,让她去苏联留学。刘松林来到苏联进入莫斯科大学,选择数理专业。渐渐地,她觉得数理知识很难学,几乎到了一点也不感兴趣、怎么也学不进去的地步。她想转专业,学文学。但又害怕因转专业会招惹一些流言蜚语,不敢向驻苏大使馆提出转专业问题,便写信给毛泽东。毛泽东很理解她,给她回信,支持她改换专业,劝她莫要怕蜚短流长,随人家怎么议论去。
1957年,刘松林回国,转入北京大学攻读俄罗斯语言文学。后来,她发现自己更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觉得自己这一次转专业又转错了,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说,你爱好中国古典文学很好,但要学好中国古典文学必须要懂中国历史,我可以教你。
说着便给刘松林开了一个长长的书单子,刘松林接过一看,上面是《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红楼梦》、《水浒》、《聊斋志异》、《古文观止》……"哎哟,这么多书呀!"刘松林一看完书单,禁不住大吃一惊,说:"怕我这辈子也读不完!
"毛泽东说:"人活到老学到老,一天不吃饭可以,但不可一天不读书。"说完这句话,毛泽东便开始给刘松林讲古典文学。自那以后,刘松林每次去见毛泽东,毛泽东总要给她讲一篇古文。
一次,毛泽东让刘松林帮他借一本《茶花女》。刘松林很快便从一个熟人那里借来了这本书给毛泽东送去。毛泽东读书有个习惯,往往会随手在书上圈圈点点、画画杠杠、写上眉批,他读《茶花女》也是如此。数日之后,毛泽东派人将书还给刘松林。
刘松林打开一看竟吓了一跳,心里直嘀咕:原来人家干干净净的一本书,连一点墨迹都没有,现在被父亲圈呀点呀打红杠呀,眉头上还写了那么多字,这叫我怎么还人家呀!刘松林只得硬着头皮将书朝的手里一塞,什么话也没说,扭头就跑了。
几十年后,刘松林的妹妹邵华将军谈到这件事时,十分惋惜地说,如果当时那位书的主人还健在,他若知道此书曾被毛泽东主席读过、圈过、点过、杠过、批过,那这本书就成了无比珍贵的文物了。
公公给儿媳找对象
时间到了1958年的冬天,整整八个年头过去了,最后一批志愿军部队也从朝鲜凯旋归国了。这天,毛泽东又开导刘松林说:"思齐,你还年轻,前途还远得很,你不能就这样过一辈子。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将来老了,也还要个伴儿嘛。
老来没伴儿,好凄惶啊!""我知道你对岸英感情很深。但望门守节,从一而终,这都是封建的东西,岸英不会赞成,爸爸也不会赞成。你年纪轻轻的,就这样孤苦伶仃地生活,爸爸心里不安,很难过。让爸爸给你找个对象吧!"
刘松林哭了,哭得很伤心。后来,她让妹妹邵华去对毛泽东说,姐姐讲,岸英哥哥死了这么多年,生不见人死不见鬼,她没有尽到妻子的责任,还没给丈夫扫过墓呢。姐姐要去朝鲜给岸英哥哥扫墓,不祭奠岸英哥哥,她是不会改嫁的。
毛泽东又一次给予刘松林理解和支持。不过这一次他跟刘松林"约法三章":(1)不花国家一分钱,一切费用全从他稿费中开销;(2)不得惊动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3)所有活动不得见报。刘松林庄重地答应了毛泽东这三条要求。毛泽东让刘松林的妹妹邵华陪伴着她一同去朝鲜,还让人给刘松林、邵华姐妹俩送去一笔出国置装费。
1959年春节后的一天,刘松林、邵华姐妹,在毛泽东办公室秘书沈同陪同下从北京乘火车抵达丹东。鸭绿江边,寒风凛冽。刘松林踏上朝鲜国土,心潮翻滚,她在心底一遍又一遍呼唤着亲人岸英。她们一行先到中国驻朝鲜大使馆。
毛岸英烈士牺牲后曾被临时安葬在他牺牲地——大榆洞山上。1955年秋,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初
步建成,便迁葬至陵园内。从平壤乘车到桧仓郡往返要一整天。刘松林等人由中国大使馆派车直驱桧仓郡,刘松林终于"见"到了她久别的爱人。一声"岸英",泪水夺眶而出。她跪倒在毛岸英的墓碑前,双手抚摸着碑身,痛哭失声:"岸英啊,我看你来了,代表父亲看你来了。
这么多年才来看你,我来晚了……"刘松林在墓前长跪不起,她的哭声惊天动地,她的一声声哭诉,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人们好容易连劝带拉才把她搀扶起来。临别时,刘松林在墓前的泥地上撮了一些土放在手帕里,然后对着墓碑深情地说:"岸英,我还会再来看你的!"
管理烈士陵园的朝鲜人从花圈上看出祭奠者是毛岸英的妻子,立即上报,直报到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劳动党中央立刻派人跟中国驻朝大使馆联系,要隆重接待刘松林一行,被大使馆婉言谢绝。
刘松林因伤心过度,加之旅途劳顿,很快便支撑不住病倒了。火车到了北京车站,从火车上下来就被直接送到首都医院,一查是几种急性病并发。毛泽东闻讯,派卫士长李银桥送信到医院看望、安慰。
在毛泽东的不断鼓励下,刘松林终于从失去毛岸英的阴影中挣脱出来,修完了大学的全部课程,被分配到军委工程兵某部门工作。但作为公公兼父亲,毛泽东只是了却了一半心事,他的另一半心还在悬着。
随着刘松林的年岁渐长,毛泽东越发替她操心,多次劝她再婚,也多方托人为刘松林物色对象。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院长刘震将军向毛泽东推荐了空军学院强击机教研室副师级教员杨茂之。他说杨茂之也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而且为人忠厚正直,并把材料给毛泽东看。毛泽东看了材料很高兴,认为此人的出身、经历确实不错,政治上也很可靠,就同意了。于是,毛泽东便写信给刘松林,催她结婚:
女儿:
你好!哪有忘记的道理?你要听劝,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一类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信到,回信给我为盼!问好。
父亲
随后,毛泽东又写信给亲家母张文秋,信上说:我托人给思齐介绍了一个朋友。我看此人不错,不知你的意见如何。如你认为满意,可介绍思齐见面,让他们自己去发展感情。如两人感情成熟,委托你为他们举行婚礼。其实,刘松林对杨茂之并不陌生。
1954年,杨茂之和著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张积慧一起前往苏联红旗空军学院学习,他们当然也属留学生。在一次中国留苏学生的聚会上,刘松林见过杨茂之。只是当时没有说话,以后也没有再接触。
经毛泽东牵线,刘松林和杨茂之交往了一段时间后,于1962年2月中旬正式结婚,婚礼在南池子缎库胡同举行。结婚之前,刘松林去中南海告诉毛泽东,毛泽东显得非常高兴,亲笔将自己的两首诗词——《卜算子·咏梅》、《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书写给刘松林以作纪念。结婚那天,毛泽东又让叶子龙送去300元钱,作为赔嫁礼金。毛泽东的另一半心思终于了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