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发诗赏析 陈先发"新锐诗作"受关注 十位文学博士撰文研讨
现居合肥的著名青年诗人陈先发,以其风格独具的创作风格正引起国内文学理论界和评论界的高度关注。昨日,陈先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只要人的心灵存在,肯定需要诗歌,因为诗歌是对心灵的安慰。
陈先发自2004年以来,以井喷式的爆发状态,写下了诗集《前世》以及《残简》系列等许多向现代汉语虚心致敬的好作品,作品具有实验性和先锋性。近年来,陈先发先后当选为“1996-2006中国当代十大新锐诗人”,获“十月”诗歌奖和“十月”文学奖双奖,并受邀参加了“首届中英诗歌节暨东、西方知名诗人对话会”,影响日广。去年以来,国内十位活跃的诗歌评论家、文学博士撰文对陈先发诗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光炜说,陈先发的诗,在词语间有很大的阐释空间,他写乡村寂寞,写前世预感,写人间多变,均在有限的文字中散发着无限的意蕴。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文艺学博士张立群认为,陈先发逐渐为诗坛认可除了他叙述的与众不同外,还因其与众不同的某种不确定性甚至是模糊性的。陈先发的深刻,首先就在于他以描述“死”来感悟生,这无疑是一种永恒性的话题,只不过,在文化不断世俗化的情境下,这种话题未免过于沉重。
中山大学夏可君博士很喜欢陈先发的《中秋,忆无常》,他说,一无所待的力量乃是对无常的经验,也是对“无”所求,“无”所祈祷的经验。而且诗人本人对佛教也是有着很深感悟的,也许正是对世界虚妄的经验加深了诗人诗歌的力量,中国传统文人和诗歌写作对佛教的接纳因为现代性虚无主义的渗透有了更加彻底的回应!
复旦大学刀雪说,陈先发的诗以观照与回顾作为主题词,诗的意象光鲜灼人,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并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诗意的敏锐发现、现实与历史文化水乳交融而发人深省。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引林10多年来,一直是陈先发诗歌的读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陈先发以“少年天才式”的写作方式名噪一时。中间有六七年时间,不少人以为他专心致志地“归隐”了,今年年初在网络上读到他大量新诗时才长嘘一口,原来这个早年的天才少年真正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他的脱胎换骨!
他重新露面的势头令人吃惊,今年刚推出诗集《前世》之后,再度引发关注。“记得去年秋天,读他复出后的第一首诗《丹青见》,内心的震动真是无以言说,读到最后一句‘被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被制成提琴的桦树’时,我惊得从椅上站了起来。”(记者徐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