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与李光弼比较 《资治通鉴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阅读答案与翻译

2017-10-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

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又使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馀人助思明,合五万馀人,而同罗、曳落河居五分之一。

子仪至恒阳,思明随至,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贼不得休息。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至德元年五月)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馀人。

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禄山大惧,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

是时,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莫不切齿。又,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或说国忠:“今朝廷重兵尽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岂不危哉!

”国忠大惧,乃奏:“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一)

5.对下列甸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 踵:脚后跟。

B.露髻跣足步走 跣:光着脚。

C.或说国忠 说:劝说,游说。

D.上许之 许:答应。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贼疲,乃退 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B.又败之于沙河 于公岂不危哉

C.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 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D.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 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不属于郭子仪、李光弼军事行动的一组是 (3分)

①贼来则守,去则追之 ②贼倦矣,可以出战

③战于嘉山,大破之 ④至暮,杖折枪归营

⑤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 ⑥议弃洛阳,走归范阳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子仪、李光弼兵退回常山,叛将史思明又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郭子仪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主动挑战。

B.郭子仪抵达恒阳,史思明也率兵追到,叛军白天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昼夜不休。连续几天后,郭子仪、李光弼终于在叛军疲惫不堪时找到机会大败叛军。

C.渔阳的归路再次被官军切断,叛军只好轻骑偷偷地通过,就是这样还大多被官军俘获,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无不心中动摇。

D.王思礼劝哥舒翰上表请求皇帝杀掉杨国忠,哥舒翰没有答应;王思礼又请求派兵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杀掉,哥舒翰还是没有答应。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4分)

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3分)

②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3分)

5.A(追踪,追击)

6.C(两个“者”都是定语后置标志,助词。A乃:才,副词/是,表判断副词。B于:在,介词/对,介词。D以:而,来,连词/把,介词。)

7.D(①③属于郭子仪、李光弼的军事行动,②属于郭李的谋划。④是史思明败逃,⑤是河北十馀郡的官军在郭李胜利的鼓舞下的行动,⑥是安禄山兵败后的打算。)

8.B(“叛军白天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昼夜不休”错。)

(1)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评分说明,共4分,每断错3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六月//癸未”可断可不断。)

①蔡希德到了洛阳,安禄山又让他率领步、骑兵二万人向北靠近史思明。(3分。“使(之)”省略句1分;将:率领,1分;北:向北,名词做状语,1分)

②潼关把守大军虽然很多,但后无援兵,万一潼关失守,京师就难保。

(3分。虽:虽然,1分;而:但,表转折,1分;大意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郭子仪、李光弼率兵退回常山,史思明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郭子仪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轮番挑战,三天以后,到了行唐县,叛军因疲劳无力再战,才退兵。郭子仪乘机出击,又在沙河县打败叛军。蔡希德到了洛阳,安禄山又让他率领步、骑兵二万人向北靠近史思明,并派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一万多人增援史思明,合兵共五万多人,其中同罗、曳落河精兵占五分之一。

郭子仪抵达恒阳,史思明也率兵追到,郭子仪依靠深沟高垒来以逸待劳;叛军来攻就固守,撤兵就追击,白天以大兵向叛军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叛军不得安宁。

这样持续了数天,郭子仪、李光弼商议说:“叛军已经疲劳,可以出战。”(至德元年五月)壬午(二十九),两军在嘉山开战,大败叛军,杀叛军四万多人,俘虏一千多人。

史思明从马上坠落下来,发髻散乱,赤脚步行而逃,到了晚上,拄着折断的长枪回到军营,然后又逃奔博陵。李光弼率兵紧紧地围住了博陵,军势大振。于是河北地区原先被叛军占据的十多个州郡都杀了叛军的守将而归降朝廷。

渔阳的归路再次被切断,往来的叛军都是轻骑偷偷摸摸地通过,就是这样还大多被官军俘获,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无不心中动摇。安禄山十分恐惧,计划放弃洛阳,逃回范阳,但还没有下定决心。

这时,天下都认为是杨国忠骄横放纵招致叛乱,无不对杨国忠切齿痛恨。而且安禄山起兵是以诛杀杨国忠为名的,王思礼就秘密劝说哥舒翰,让他上表请求玄宗杀掉杨国忠,哥舒翰没有答应。王思礼又请求率领三十个骑兵把杨国忠劫持出京师,到潼关把他杀掉,哥舒翰说:“如果这样做,就是我谋反,而不是安禄山谋反了。

”有人劝杨国忠说:“现在朝廷的重兵都在哥舒翰掌握之中,他如果挥兵西向京城,对您不就危险了吗!”杨国忠大为恐惧,于是就上奏玄宗说:“潼关把守大军虽然很多,但后无援兵,万一潼关失守,京师就难保。

请求挑选牧马的士卒三千人于禁宛中训练,以应付不测。”玄宗同意,派剑南军将李福德等人统领这支队伍。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人屯兵于灞上,命令他的亲信杜乾运率领,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却是为了防备哥舒翰。

哥舒翰得知后,也怕被杨国忠谋算,于是就上表玄宗请求把驻扎在灞上的军队归于潼关军队统一指挥。六月癸未(初一),哥舒翰把杜乾运召到潼关,借机杀了他,杨国忠更加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