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钱令希 无锡出了钱临照、钱令希两位亲兄弟院士

2018-0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晚报记者 张月/文.摄)无锡鸿山钱氏走出了钱临照.钱令希两位亲兄弟院士,今年适逢两院士诞辰110周年和100周年.昨天,家乡人在中华赏石园为他们举行了"百年伯

(晚报记者 张月/文、摄)无锡鸿山钱氏走出了钱临照、钱令希两位亲兄弟院士,今年适逢两院士诞辰110周年和100周年。昨天,家乡人在中华赏石园为他们举行了“百年伯仲 双星闪耀”诞辰纪念活动。兄弟俩的子女、弟子代表和钱氏后人以及无锡新吴区、本地文史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共百余人到场追忆这对鸿山兄弟院士。

无锡走出的兄弟俩有太多相似

无锡钱氏是文化望族,名人辈出,仅鸿声这个小镇上,就出了6位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俊瑞、钱临照、钱令希,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其中,钱临照和钱令希是亲兄弟,鸿声当地素有兄弟院士的佳话。

钱临照(1906—1999)和钱令希(1916—2009)生于无锡鸿山一个很有声望的书香门第,兄弟俩自幼受仁义忠孝,诗书礼乐的中华优良传统浸润,吴地至德泰伯遗风熏陶,潜心读书,一生献身祖国的科教事业,硕果辉煌,贡献卓越,声誉出众,是无锡的骄傲。

纪念活动现场,长约半小时的“百年伯仲”纪录片把兄弟俩可敬的一生娓娓道来。纵观钱临照和钱令希的人生履历,有太多的相似。他们出生相差十岁,去世相隔十年。在他们长度相等的93年人生历程中,有着同样的关键词和闪光点,而这么多的相似都源于他们在家乡无锡的启蒙。

钱临照和钱令希的父亲钱伯圭是晚清中国第一代,鸿声历史上第一位大学生,是钱穆的恩师和族叔,也是辛亥革命志士。兄弟俩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好学,少时入读其父创办的鸿声初小,渐渐树立起读书报国,兴我中华之志。

后来,钱临照考入上海大同学院,考取“庚款留学生”进入英国伦敦大学深造,晶体范性学成了他的终身研究方向。七七事变爆发后,在柏林继续进行晶体范性形变研究的钱临照立即回国投身抗日救国。兄优弟随,钱令希从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毕业后,跟哥哥一样,也在“庚款”资助下被派往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获比利时“最优等土木工程师”称号。

刚一毕业,钱令希就满怀报国之志回归祖国。回国后,兄弟俩同为科坛领军人物,中科院首届院士产生于1955年,钱临照、钱令希同被当选首届学部委员(院士),传为科坛佳话。

扬名科坛以外,兄弟俩还是教育家。哥哥钱临照是物理学家,毕生致力于物理学的发展,前半辈子都在研究院和研究所为国效力,后半辈子则与教育事业休戚与共,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故于安徽科大校园。弟弟钱令希是工程力学专家,毕业回国后服务于交通部门担任桥梁设计工程师。从1941年担任云南大学教授起,钱令希从事高等教育68年,是大连理工大学的老校长,病逝于大连。如今,两所高校内分别树有二人铜像。

子女谨记《钱氏家训》常回锡

钱氏兄弟院士桃李满天下,昨天的纪念活动,二人的弟子代表来了二三十人,其中,有中科大教授张裕恒,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钟万勰、程耿东3位院士。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院士给无锡发来了纪念文字。钱临照是侯建国的博士生导师,他十分敬佩恩师的渊博学识,更深受恩师爱国、爱校精神的影响:“抗战爆发,他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国;上世纪70年代,科大从北京迁到合肥,他放弃北京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与师生在一起,他把户口也迁到合肥,帮助科大二次创业,这些都深深地教育了我。

看到昨天的活动办得圆满成功,钱临照的女儿、79岁的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钱平凯和钱令希的女儿、69岁的钱唐总算松了口气。为了纪念父亲的诞辰,老姐俩前期来无锡沟通多次,终于在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帮助下促成了这次活动。

钱平凯至今清晰地记得父亲钱临照向她讲述他的两位小学老师的故事。“一位音乐老师教他吹小号,每周都会乘火车来教学,对学生挚爱有加,这位老师就是刘天华。父亲小学的另外一位国文老师是国学大师钱穆,父亲说有时半夜醒来,总见先生在房中秉烛夜读”,钱平凯说,家乡的这两位大师对父亲的影响很深,他们的献身精神和对事业的热爱,点点滴滴渗入父亲的心田。

在钱唐的记忆里,父亲钱令希话少,总是抓紧时间工作,对子女身教多于言传。钱唐把父亲比作“一本我永远读不完的书”。钱令希的照片一直挂在钱唐家的客厅里,显示在她的电脑屏幕上,她说,这好让她“每天都有与父亲交流与对视的机会”,父亲的目光就是鞭策她向前的动力,父亲留下的精神遗产让她受用不尽。

钱唐在美国从事IT工作,但常回无锡,只因“父亲说,是家乡的一方水土养育了我们,我们的根就在鸿声里”。2004年,钱令希被确诊患有脑瘤,9月,他再次专程回到无锡,称“离开故里77载,此行了却思乡之情”。那次,钱令希带钱唐他们去了泰伯庙、泰伯墓和钱氏祠堂等地,还看望了宗亲们。

钱氏兄弟院士虽然常年在外,但时刻关注故乡发展,钱令希还被无锡市政府聘为“高级技术顾问”,积极为无锡市江阴长江大桥设计、水污染治理提供帮助。2002年,应无锡钱镠研究会的邀请,87岁高龄的钱令希为全国钱氏后裔恭录《钱氏家训》,他数易其稿,精心制成卷幅,教诲亲族,推动了钱氏家族学习、研究、躬行家训的热潮,这一家训现展示在怀海义庄的怀海堂里。

《钱氏家训》也被列为无锡历史文化遗产十大研究课题之一。受家族影响,钱平凯和钱唐从小谨记《钱氏家训》,她们希望,父亲对事业和人们所奉献的这份厚爱,能够如同《钱氏家训》,一代一代地被传承和弘扬。

延伸阅读

无锡钱氏家族出了10位院士

无锡钱氏先祖同为五代时的吴越武肃王钱镠,钱临照和钱令希就是钱镠的第三十六世孙。无锡钱氏在近现代出了10位院士和学部委员,他们分别是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钟韩(钱钟书堂弟)、钱临照、钱令希、钱逸泰、钱保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 (钱穆长女)、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俊瑞。

钱氏家族盛产名人,世代相传的家训功不可没。《钱氏家训》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层面,为子孙订立了详细的行为准则。钱镠是钱氏后人发奋学习的榜样。他出身贫寒,却从小酷爱读书,直到晚年还坚持阅读,并立下家训“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钱氏子孙一直秉承这样的家学渊源。钱镠临终前,曾向子孙提出了十条要求,被后世称作《武肃王遗训》。家训规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为了让族中的贫困子弟有书可读,各地的钱家都设立义田、义庄、祭田,并明文规定其中一部分田产或盈利必须作为教育经费。这保证了钱氏子孙无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建在无锡鸿山七房桥的“怀海义庄”就是钱氏在家族内兴义举的一个典范,义庄的宗旨是“救灾周急、恤孤矜寡、排难解纷、兴学育才”。族内凡是鳏寡孤独者均能领到义庄的钱粮;钱姓子弟不分贫富都能上学;佃农和附近农家子弟学费酌减。钱穆和钱伟长都是在义庄资助下才得以上学的。千百年来,遗训和《家训》世代相传,更得到子孙后代的身体力行,成为钱氏家族立族之本,旺族之纲。

钱临照,生于无锡县鸿声乡,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金属晶体范性形变和晶体缺陷研究以及物理学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

钱令希,生于无锡县鸿声乡,工程力学专家,著名力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是我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开拓者。

庚款留学生

在中国“庚子赔款”后,美、英、法、荷、比等国相继与中国订立协定,退还超过实际损失的赔款。退还款项除了偿付债务外,其余悉数用在教育上,中国每年向上述国家输送相应的留学生,庚款留学生由此产生。

原标题:

兄弟俩同为中科院首届院士

无锡昨天举行仪式纪念鸿山兄弟院士钱临照、钱令希诞辰110、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