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渠珍后人陈宴生 "湘西王"陈渠珍后人出版纪实体小说 罗维博士解读!
罗维,文学博士。湖南警察学院语文教研室老师,副教授。著有《湘西王陈渠珍》。她说:如果回到100年前,我也会拿命去爱陈渠珍这个湘西男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本纪实体小说《汗水 泪水 雾水》。从中我读到了历史,这才知道原来今天各类专家在台上为了各种利益集团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权威论断",并非新生事物,比起当年的科学权威,他们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同时也不免让我警惕,可不能轻信任何权威忽悠,不做跟着骗子走的傻子。
所以我感谢这本有良心的书,它让我收获如许,也给大家诚意推荐这本实录新中国建国三十年艰难历程的好书《汗水 泪水 雾水》。这本纪实体小说以知识分子、容山县国家干部田夫的视角描写了从1949年新中国建国始到“四人帮”倒台这一过程中,在一系列政治和经济运动下湘西小山城里一群普通人的命运沉浮,主人公田夫一边经历那些激情燃烧却并不浪漫的岁月,一边反思这一路如履薄冰走来的历史。
老湘西影像
在小说中可以看到,各种应接不暇的政治运动,无情的阶级斗争,让人们疲惫不堪,噤若寒蝉,而经济上的各种异想天开的运动更直接带来家庭的破碎,饥荒的阴影。小说借书中人之口说,这一个又一个运动就是疯子带着一群骗子在骗一群傻子。
疯子,骗子,傻子的关系道出了那个时代的秘密。权力的不受约束,缺乏监督,干部选拔机制的逆淘汰,直接导致道德底线的崩溃,人们或真傻,或假傻,你骗我,我只好又骗他,一个非理性的时代由此形成。人民群众成为了最直接的牺牲品。
小说人物或许是虚拟的,但发生的事件以及时代背景都是真实的。由此让我们有了一面历史的镜子。《汗水 泪水 雾水》这本纪实体小说的最大意义也许就在于,忠实地记录历史的原貌,让我们在历史的镜像里看到今天的影子,在反思中摆脱旧的包袱,不让历史再重演。
"湘西王"陈渠珍
这本小说的作者是我非常熟悉和尊敬的人,是湘西王陈渠珍的后人,五女陈元吉与其夫君田均耕先生的合作作品,合作笔名叫紫荆花。小说的构思和写作都是田均耕先生包办,不过他向来无意于居功,乐趣只在他工作的过程中,妻子陈元吉女士为他安于写作而分担的劳动在他看来更应该书上大名,故夫妻俩向来同心同德同署名。
生性淡泊的均耕先生值八十高龄,思路清晰深邃却有甚于年轻人。他年轻时是湖南财政厅的一支笔,撰写了湖南财政志。在我们还没有出生的那个年代,热爱独立思考的他不能苟同于权威提出的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的方法,提出一分为三。
除了非此即彼、非好即坏,还有其他方面存在,这样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就不易走极端。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是对于那个阶级斗争一抓就灵,非敌即友时代的一种反思,据我所知,不止一位有识之士在那个时代提出此观点,最有名的恐怕是庞朴的一分为三论,从哲学的高度认识现实的问题,而均耕先生却以自己的敏锐和洞见,成为那个时代难得清醒的知识分子。
老湘西影像
我一边读小说,一边分明感觉到田夫这个主人公的身上就有均耕先生为人处事的影子。田夫随和,达观,热情,智慧,坚持独立思考而又与人为善,不与人争,颇有道家上善若水的性情,故在那个狂热的时代得以有惊无险地走过。
均耕先生本人就是一个宠辱不惊,不慕名利的体制内知识分子。他一方面按照体制的要求,做好经济师的本职工作,一个国家干部,另一方面则保持内心深处的坚守和独立思考,一直默默为那个时代留存种种历史的纪录,并构思成小说,以虚构人物而实写时代的方式来保存这一时代的世相。
他曾对我说,那些过去发生的事情今天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它们真的发生过,写出来它们就不会被遗忘,都是历史教训啊。八旬老者,无欲无求,为了国家,为了将来的人们,却仍有一颗赤子之心。
尤其是他老人家韬光养晦,性情淡泊,却分秒必争地学习和思考,八十多岁了,头脑如新,不,超过了许许多多浑浑噩噩,削尖脑袋在名利场中钻营的年轻人,聪明人。他非常钦佩和景仰自己的岳丈陈渠珍先生,服膺于岳父民国时期治理湘西时提出的良心论思想。这良心论也成为了他在小说中为那个时代诊断病症而开出的一剂药方。
老湘西影像
均耕先生用这本小说实录了那个非理性的时代,用田夫这个人物宠辱不惊地度过一个又一个运动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立身处世的看法。也许从艺术角度来说,叙事不那么讲究,语言不那么精致,但对于历史的刻画,却有似于刻刀,粗朴的线条,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给人以思考。
遗憾之处在于,作者在描写骗子方面用力颇深,将陈部长这样具有代表性的虚伪钻营的社会主义新官僚,刻画得十分传神。但在表现傻子方面笔触则显得含糊无力。那些附和批判和斗争的群众面目如此模糊和苍白,似乎群众总是无辜的,但一切又都是假群众和人民之名。
如果抛开善良的群众容易上当受骗这类惯性思维,我们深入去剖析为什么群众容易失去常识和判断力,容易站到恶的一边,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骗子总能得逞呢,也许群众自身也难辞其咎呢,他们自身有没有一定的原因,需要为这一切苦果负责呢。
这里面的一个群众——值得尊敬的犟爷爷就是一个没有成为傻子的群众。为什么像他这样的群众如此稀有呢?这让我想起"乌合之众"的说法。
一场全民的非理性的恐怖式狂欢,道德的普遍性崩溃,每个人都负有自己的那一份责任。按照《路西法效应》的作者菲利普.津巴多的观点,由于情境性和系统性的力量串连运转,共同导致了人性的败坏。
即环境氛围的狂热化是可以让人们失去理性的,同时强大的系统即制度性的力量又会让人们身不由己地卷入集体中,即使是清醒的人也无法避免,无法保持自我,因此而造成人性败坏的悲剧。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呢,人们如何摆脱成为傻子的命运呢?这也许是读者最想知道的答案,也是这部小说其实想探讨的问题。
老湘西影像
历史告诉我们,社会是发展还是倒退,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人的因素,一是制度的因素。作者借田夫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要想让这荒谬的悲剧永远成为过去,不再卷土重来,在两个方面都需要重建:
一是制度方面,要健全民主与法治,不搞人治和专制。
二是人的方面,提出良心论。在那个时代能保全自我而不丧我的田夫反复提到自己的一个观点,也即作者借自岳父陈渠珍先生的观点----人要有良心,良心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重要的原则,即你可以利己,但不能损人。人人遵循如此做人的基本原则,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
陈渠珍后人所著《汗水 泪水 雾水》
而在我看来,对于知识分子,还需有一种更高的要求,要具有一种对自我的坚守,即一种自我的修养。这种修养高于一般的良心要求,更是一种担当道义、以弘毅为人生目标的士人品质。这才是社会的精英,时代的中流砥柱所应具有的品质。
乐观地说,有了这三样,曾经疯狂的时代就不会再卷土重来。只是,我们真的可以这么乐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