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乔良 等:超越左右界线 重建朝野共识
主持人:受出版方的委托,下午我来客串主持,主要是防止发言超时。我先介绍一下与会嘉宾,刘源上将,吴思先生(《炎黄春秋》的主编),丁力先生(《经济观察报》高级编辑),乔良先生,翁永曦先生(改革初期的京城四君子之一),解如光先生,罗援将军,刘伟伟将军,朱成虎将军,胡光正将军,周志兴先生(共识网主编,《领导者》杂志主编),李伟东先生(税务杂志社研究员,原来《中国改革》的社长),叶子(中道网的执行主编),赵玉书先生(武警三师的政委),卢跃刚先生(中国青年报记者、研究员),梅学平先生(国际广播电视台的负责人),***先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于铁军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白南风先生。
参会的媒体,新京报,北京晚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华读书报,南都周刊,经济观察报,广州日报,《看历史》杂志,中国周刊,新华财经,腾讯网,网易,新浪等等。谢谢各位光临。
大家看到与会的嘉宾在光谱当中五光十色,也是我参加很多次的作品讨论会或者发布会,最有意思也是最有挑战性的一次,不管大家在光谱当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有一点我想是共同的,忧国忧民,我看大家这一点是共同的。第二点,喜欢读书,这一点我是特别欢迎。
作为一个卖书人,我想忧国忧民和读书恰好是这本书的主题,这本书几乎是一个读书笔记,透露了四个字就是忧国忧民,一会儿木生先生会给大家讲几句。最后我想说的,我今天到这来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向我们的老战士致敬,我通过另外一个渠道了解张木生的消息,也读了他很多年的东西,包括在香港出的《超越左右说实话》,尽管我对《超越左右说实话》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还是我一直崇敬的大哥。
他和我的两个好朋友关系密切,也是这本书当中不断的提到的,就是李零先生和王小强先生,我想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愿望,像我们这样出生在40年代末,成长在70年代的人。我们几十年以来一直在思考大问题,一直在思考和这个国家命运有关的前沿问题。这本书当中处处呈现这个特点,在木生发言之前,我想请我们本著作的出版方李泉社长说几句话。
李泉:尊敬的刘源政委,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媒体的各位朋友,非常高兴在今天这个春意盎然的日子里与大家齐聚一堂,召开《改造我们的历史文化观》一书的出版发行座谈会,令我们欣慰的是该书的出版得到了各位与会嘉宾的高度关注和热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军事科学出版社和汉唐阳光文化发展***对《改造我们的历史文化观》一书的作者张木生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今天到会的各位首长和专家,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真诚的感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从根本上说,它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就像一个没有思维能力的国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防,注定是要灭亡的,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就会被强势文化所融合和同化。
我们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沧桑,屡遭浩劫,但是悠久的中华文化从未枯竭,深厚的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表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但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迅猛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迅猛推进,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出现了西方中心论、普世价值观等等矮化、否定我们历史文化的错误思潮,我们好的传统文化遭到不公正的对待,一些糟粕的东西却被人们津津乐道,如何正确审视我们的历史文化,使中华文化绽放新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就成为政治界、文化界和许多学者们不断思索和探讨的问题,张木生先生不被传统的理论所惑,不迷信历史文化,也不推崇西方经典,在《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一书当中以新的文化视角思考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举起了新民主主义的旗帜。
张木生先生旁征博引,纵古说今,眼界开阔,说理透彻,其中也不乏一些针砭时弊。虽然文笔犀利,但是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浩然之气,他的观点为对新世纪、新阶段解构我们的文化历史观,提升中华文化的战斗力和创造力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张先生在书中推崇的学研学的治学态度以及先了解后怀疑再超越的探索精神,在撰写书稿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不厌其烦地与我们编审人员一起,和有关专家进行沟通交流,对本书进行更好的修改完善。他这些年尽管退居二线,仍然热情不减,笔耕不辍,数易其稿,为最后成书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在这里我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我们军事科学院的老政委,现在总后勤部刘源政委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刘政委在百忙之中为该书作了长达17页的序言,与作者就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并对我们做好这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指示要求,在此我向我们尊敬的刘源政委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关心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
主持人:下面请张先生讲话。
张木生:各位朋友,各位同仁,下午好,我这本书副标题是我读李零,所以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为什么读李零。李零先生是北大的一级教授,和我是同龄人,小学、中学都在一起,插队都在内蒙古,他也曾被我调入社科院农经所,80年代初我所工作的单位,在那两年时间,后来到北大。
李零先生是三古学家,考古、古文献、古文字。我觉得在一个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一个环境下,出了李零这么一位先生,是奇迹。他的家人30多年在美国,他一个人在国内,他所写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长沙子弹库旧中国楚帛书研究》、《离店楚简校读记》、《上博楚简校读记》,足见其考古与古文字功底之深。
从孙子的三本古本研究到《兵以诈立》,专门研究孙子就有五本书。《丧家狗:我读论语》、《去圣乃得真孔子
纵横读》,是研究孔子的专著。《人往低处走
天下第一》是研究老子的专著。《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是中国独有的科技史。李零的杂文独树一帜,有这样几本书:《放虎归山》、《花间一壶酒》、《何枝可依》、《入山与出塞》、《铄古铸金》、《兰台万卷》,几乎对所有的人文科学,李零都有自己的看法。
李零涉猎极广,高罗佩的《中国古代性与社会》,有李零的译本。这十年来李零每年一本非小说类畅销书。所以读他的书,对我的启发特别大。我没有他用功,但是我们有共同的经历,我们都是在冷战中生长,在***中启蒙,从初中开始,就读当时在市面上看不见的灰皮书、黄皮书、包括白皮书。
但是李零先生特别善于思考,我觉得不管是古文、考古,还是古文献、古文字,从陈寅恪往下数,现在活的也就李学勤,***熙先生作已经不在了,俞伟超也已经不在了,达到他这个高度的确实很少,这是他的专业。
但是他在专业之外,能够把西方人文科学大量书籍,能读那么精、透,我对他非常佩服。李零先生最不喜欢的就是和别人顶牛,所以他的书有一个特点,从来不点任何人的名。李零先生最大的特点,胆小鬼大。
他有一句名言,第一个,书写出来就不属于自己,我也一样,书写出来就属于别人,别人爱怎么看怎么看。第二个,他还有一句名言,信仰是不能讨论的,政治是不能讨论的,甚至雅俗都不能讨论,所以他写东西他自己说有点长,有点绕,文章就写得比较含蓄。
我恰恰和他有一个不同的特点,就是比较敢说,因为我没有名气。我看了他的书以后,就觉得他实际上把我们当今社会的所有重大问题都涉及到了,但是又不直说,我看了憋得慌,所以我就写了《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我觉得憋得慌的地方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看到他这个书后面还有很深的功底。
比如他的杂文《何枝可依》,近期刚出不久,你看一个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章第一节的费尔巴哈那个的考证,关于所有历史唯物主义来源的双重概念的形成,所有的版本,所谓马克思自己说的受到耗子批判的版本,后来苏联编译局,包括中国马列编译局,各种版本,对比之细,到今天我们都没有吵出结论的一个东西,他轻轻一点,你不仔细看就过去了。
周扬关于异化论的探讨和***对于周扬的批判,对人道主义的批判,都错了。马克思一辈子从《资本论》的形成到去世都没有放弃过异化论,但是他很早就不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们双方都错在什么地方,你不看,就这么简单一句话就过去了,所以他读东西深。
大家喜欢看他的文章《大学不是养鸡场》、《书不是白菜》,但是他背后积蓄了很深的文化历史积淀,特别深刻的思考。前两天他跟我讲艾未未的事,行为艺术,特别精辟地点出来什么叫艾未未的行为艺术,如果你们不断地在报纸上发文章批他,你们就一块裹进来参加这个行为艺术了,所以他看东西跟别人的角度不一样,但是我只能说我写这本书就想叫大家看到李零那么多的书背后还有很深的东西,涉及到我们时代的很多东西,他都涉及了。
主持人:我也很赞成木生先生对李零的一个基本的评价,博古通今,里通外国,他是我知道的那个年龄少有的可以用洋文在国外大学演讲,在国外的讨论会上可以和国外的学者对弈的学者,非常少见。
张:我见的英国人都说李零是我们英国人,他要不懂英国的古典文学一直到现代英文,他写不出来这样的东西。
主持人:大家知道,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看到了,刚才李社长也谈到了,前面有刘源将军非常长的序言,我也仔细看过的一个序言,而且他特别有一句话,使大劲推荐这本著作,下面请刘源将军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