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华医生 首都医科大学地坛医院董振华 医圣故里走出的杏林名家
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笑荷)今年54岁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地坛医院的医生董振华,社旗县人。偶然的机会,她走上行医道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农村到城市,从家乡到京城,最终成为蜚声国际的治疗类风湿病中医学专家。
学医救母
祖传医方重见天日
市城区红庙路的一个家属院内,鹤发童颜的王立敏是邻里间有名的热心人。耳聪目明、腿脚利索的她,让人怎么也看不出是一名86岁的耄耋老人。
上世纪80年代初,社旗县程洼村农妇王立敏罹患类风湿关节炎。从四肢僵硬到逐渐丧失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病魔的折磨让她痛不欲生。大女儿董振华刚刚高中毕业,是村里学校的民办教师。母亲的痛苦让她心急如焚,夜不能寐。
王立敏出身中医世家,父亲曾是远近闻名的治疗风湿骨痛医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家人因战乱离散,中医传承在王家也断了线。董振华偶然间听母亲说起,外公离家前将多年行医积累的处方埋在家中房下。抱着救治母亲最后的希望,董振华和弟弟一起在祖屋里挖地三尺,居然真找到了一个装有中医书籍、笔记的陶罐。
虽然没有中医基础,凭借救母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董振华开始夜以继日研究这些“秘方”。董振华遵方细心配药,每次熬好药自己先尝尝,没有副作用,再给母亲服下。孝心感动天地,古方重放光彩。被誉为“第二癌症”的类风湿病,居然奇迹般放过了王立敏。
董振华的生活,以19岁为节点,开启了完全不同的人生篇章。之前,她是默默无闻的农村女孩,照顾弟妹,求学顾家;此后,她因母亲的康复而闻名乡里,从此走上行医之路。
孜孜以求
学海无涯终有所成
从毫无基础到蜚声国际,董振华所倚仗的,并不是所谓的“祖传秘方”。
神奇地治愈母亲后,不断有人慕名而来,请求董振华看病开药。
1986年,原河南中医学院的冯官秀教授回乡探亲,听说了董振华的事迹。爱才惜才的他建议董振华进修一下中医专业,系统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凭着对传统医学的执着和热爱,董振华走出故乡的泥泞村道,来到省城。在大学里,她如饥似渴,认真研读大量中医学典籍。
董振华说,自己从医道路上,遇到了多名“伯乐”。冯官秀教授推荐她上了大学,实习期间因其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患者,省职工医院原院长张乃昌慧眼识珠,将还是学生的董振华聘请到医院坐诊。董振华也成为原河南中医学院建院以后首个上午学习、下午坐诊的学生。董振华在中医学道路上艰难求索,成功治愈了大量疑难杂症患者,她也一步步从省城医院来到京城,先后在财政部门诊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地坛医院等医疗部门担任主治医师。
悬壶济世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回顾董振华30多年行医历程,如果说她成为一名医生是偶然,但走上成功的道路却是必然。废寝忘食、勤学苦练让她的医技日臻精进,对患者的悲悯大爱,让一个个在病痛中挣扎的患者重获新生,把她视为救命恩人。
2008年年底,董振华罹患恶性卵巢癌,发现时已到晚期,癌细胞转移至骨髓。她积极配合西医治疗,同时自己开方服用中药。最后,该病居然在中西医“组合拳”攻击下,神奇地缴械投降。听说此事后,北京的一名肝癌晚期患者崔星找到董振华,请其救治。
崔星的癌细胞已经出现在体内肠道、肝部、肺部等,历经3次手术,每次肿瘤切除后又会在其他部位生长。董振华细心为其调配药物,一年后控制其病情发展,两年后再体检,崔星体内的癌细胞竟然消失了。
精湛的医术,让董振华获得了患者的尊敬和专家的赞誉。她研制的“顽痹回春液”,经过专家对近万名患者跟踪调查和鉴定,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在新加坡、洛杉矶等地召开的世界中西医结合年会上,董振华的科技成果引起国际医学界广泛关注,并被授予“造福世界的天使”荣誉称号。美国一家医药厂商想买断她的处方,被董振华婉言谢绝。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认为,董振华通过长期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积累了传统医学治疗风寒湿痹的丰富经验,并进行了科学的发展,对中医药事业的进步有着重要作用。扎根中华大地,妙手仁心济世。董振华,这名从张仲景故乡走出的乡村姑娘,用勤奋和刻苦创造了医学奇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南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