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简介 民国名将张学良个人资料简介
张学良字汉卿,汉族人,1901年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他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儿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最终于2001年10月逝世。
张学良像
张学良1917年的时候开始在自己的父亲张作霖的队伍中服役,之后就开始作为张作霖的护卫保护他的安全。两次直奉战争之后,直系军阀走出了历史舞台,张作霖作为北洋军阀的领导人,登上了历史舞台。1928年发生了著名的“皇姑屯事变”之后不久,张学良作为少帅实现了“东北易帜”,将自己的军队归入蒋介石名下。至此,国名党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1930年的时候,国名党内部为了争夺权力,爆发了著名的“中原大战”蒋介石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不受损害,请求获得张学良的帮助,张学良最开始摆出摇摆不定的态度,但是实际上还是比较倾向蒋介石的。为了不危及到张学良自身的利益,他避身葫芦岛。
中原大战全面爆发后,张学良改变态度,积极帮助蒋介石,帮助蒋介石稳定了权利。张学良也获得了大量的权利,成为国民党内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和张学良都采用了“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国联,但是日本人的军队占领了东北,张学良开始考虑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最终下定决心,策划了震惊中国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以上是张学良简介,他最大的成就是促成了全国战线一致对外,从而实现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
张学良口述历史
张学良,国民革命军爱国将领,“西安事变”的主导者,这位民国时期四大美男之一的将领原本可以过着犬马声色的生活,可惜国仇家恨就让他变得与众不同。一生爱国,半世监禁,这就是他的一生,那么在他的眼中历史是什么样的,那么就让我们翻开《张学良口述历史》来探寻历史的真相。
张学良照片
《张学良口述历史》是由著名史学家唐德刚担任大纲编写,张学良口述,以访谈的形式写成的,整本书的编著一共用了5年,中间因为各种外力因素中断,最终出版。在书中张学良以非常诙谐幽默的方式揭示了当时各位影响国家大局的人物,比如蒋介石只剩下了派头,阎锡山见风使舵等等。
他讲到了他的父亲有大将之才,如果不是日本人或许张学良的一生也不会这样,他在父亲死后不想当东北的土皇帝,所以“东北易帜”,要还就全部还给国家。中原大战后,他的很多兵力都调离了东北,最终导致热河失守,东北被日本人占领,让他非常痛苦,东北军成为他的包袱,但是这个包袱他不得不背。
他了解傅杰,懂得那些皇室的痛苦,可是他无能为力,那些恨在他的心中不断积累,不断酝酿,他想要将日本人赶出中国,但是他看的清楚,他自己做不到,即使有了蒋介石也做不到,最好的办法就是全中国一起,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用,所以他要发动“西安事变”,他要实现全民抗日。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中国进入全民抗战,可是张学良却被蒋介石带走幽禁。张学良在口述中讲到:“我的生命止于38岁”。
《张学良口述历史》真实的回放了历史,让我们对张学良也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张学良是奉系军阀的“少帅”,在他父亲死后掌管着全部的东北军,可以说他就是东北的土皇帝。那么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时候,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他当时在做什么呢?
张学良像
张学良不抵抗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张学良本身性格比较软弱,虽然他一直都在军队中历练,但是他性格中软弱的那面始终没有改变,在中原大战中他避居葫芦岛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第二点就是当时他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他没有想到日本的目标不是小小的一个地方而是整个东北,甚至整个中国。
事后张学良对这件事情非常后悔,他以为日本占领一隅,现在没有实力抢回来,等我集结好兵力,回来重整东北,却没有想到根本就没有后来。第三个原因就是寄希望于国联,张学良希望国联的调节可以阻挡日本人进攻的步伐,毕竟在国际上这是不允许的,但是没有想到,日本根本就不在意国联的公告和行动,当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候,张学良才幡然悔悟,可惜机会已经失去了。
最后一点大概就是他自己的私心了,在那个战争的年代什么是最重要的?是军队,张学良想要保存东北军的实力,但是他忘记了:覆巢之下无完卵。
这大概就是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的全部原因,最终导致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并且以此为基地入侵了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