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维澄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我推崇“快乐科研”
安徽商报4月13日讯“米卢在国家足球队时,曾经倡导快乐足球,搞科研也是一样,需要一种快乐的心态。”昨日,范维澄院士在获得2005年度安徽重大科技成就奖后对记者说,“在常人看来,科研工作可能非常枯燥,但如果有足够的兴趣和好奇心,你就会乐在其中。”
与火灾结缘
现年63岁的范维澄院士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因其在火灾机理研究与防治技术方面的杰出贡献,他被科学界誉为“火灾之父”,并在2001年,当选为我国火灾科学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
在本科时学习火箭发动机的范维澄与火灾结缘,源于1987年的那场大火。1987年5月,我国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中科大工程热物理系教授范维澄和全国老百姓一样天天看电视,关注火情控制的进展,一个电视报道吸引了他。
“当时我看到一个报道,我们的解放军战士有大概两三万人。开了一个三十米宽的隔火带,当时人们都期待那个隔火带能将火给挡住。可结果第二天新闻一报道,火跨过了隔火带,进入原始林区越烧越大。”
“当时我们脑子里就在想,这里面应该有很多涉及火灾的科学机理和规律,如果这些东西人们能够掌握,用科学来指导火灾扑救,那无疑是有帮助的。”于是,范维澄冒出一个念头,在科大建立一个国家级火灾研究机构,来寻找对火灾规律的科学认识。
但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认为火灾可以成为一门学科。后来经过他的多方奔走呼吁,火灾科学重点实验室终于在1990年破土动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的研究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比如他所研究的“高大建筑的图像模式识别型火灾探测技术”,就成功地解决了人民大会堂、中央电视台等重要场所的火灾监控难题。同时他在新的灭火介质“多组分吸水雾”以及新型阻燃材料方面的研究,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门两院士
范维澄院士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科技之家”。他的父亲早年留美,回国后在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任教,还有一个兄弟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所从事的工作都和科技相关。
“我父亲是搞水利的,哥哥研究的是岩石力学,而我的研究方向是工程热物理,经常有人开玩笑说,我们父子三人,一个跟水打交道,一个研究石头,还有一个跟火打交道。”范维澄笑着说。但他坦言,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学渊源,自己才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谈起这么多年从事科研的感受,范维澄认为,兴趣和好奇心非常重要。“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讲,选择了科技的人生道路,就必须培养浓厚的兴趣,用快乐的心态去做研究,这样才能不断品味科学和生活的乐趣。”范维澄院士说,他的很多年轻的学生,经常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他觉得这样很好,搞科技创新需要好奇心和活跃的思维。
“我年轻时就挺活跃的,田径、乒乓球,都是我喜欢的运动。但现在年龄大了,也就是吃完饭去散散步了。”范维澄院士笑着说,现在除了搞研究,好像也没什么让我特别感兴趣的事,“我这个人,其实挺容易满足的。”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容易知足的心态,对于此次获奖,范维澄院士显得心态非常平和。“我只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做了一点工作,这个奖应该是给我们实验室全体科研人员的。”他告诉记者,这次所获得的40万元奖金,将主要用于火灾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为国家的火灾防治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是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