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刚师傅 王汝刚:老师三句话 洞见当下
如千万不要让滑稽戏的逗笑手法被话剧学去了,如果话剧也学会了我们的逗笑技巧,那对滑稽戏来说,实在是太大的挑战。
杨华生
杨华生在上世纪80年代,就说了一句“居安思危”。当时正值滑稽戏再度繁荣的黄金时代,即使说者有意,但听者多半存疑。如今再看,滑稽戏面临剧本枯竭、后继乏人、演出成本剧增、电视网络冲击等等无奈现状,老先生当年的忧虑,成了如今的现实。
昨天,接受晨报记者采访的王汝刚称,杨华生说过的三句话,仿佛概括了滑稽艺术这30年来的命运。上世纪80年代,他说了“居安思危”;2000年王汝刚走马上任人民滑稽剧团团长,杨华生来恭喜,却说了一句“我最怕滑稽事业在你们这一代绝掉”;多年来,关于滑稽戏的传承和发展,老先生也早已总结过“如果话剧把滑稽戏逗笑的本事都学去,滑稽戏该怎么办?”
反观当下逗笑话剧成为市场主流,而滑稽戏的票房堪忧,仿佛人到中年,危机不断。
内忧:新人寥寥 剧本告急
大师走了,大师的话音还在。上世纪80年代,滑稽戏正当花样年华,杨华生一句“居安思危”牵动业内众人神经。危在哪里?当时并不觉得,但一切来得很快。不可否认,随着大师们的纷纷离开,王汝刚、毛猛达等中流砥柱虽也家喻户晓,但后继乏人也是不争的事实。
2000年王汝刚走马上任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团长,已经80多高龄的杨华生前来恭贺,开口便是一句:“我最怕滑稽艺术在你们这一代绝掉。”这句话说得王汝刚一身冷汗。又是12年过去了,王汝刚说,这些年自己都是为这句话在奋斗。
不怕苦,再苦也要微笑面对,王汝刚说那是杨华生这一代的演员所有的精神气质,印象最深是文革后,杨华生依然坚强乐观,跟他说“要多活十年,把过去的损失补回来”。那一代人的强大精神力量,的确令人赞叹。反观当下,从业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整个产业链显得十分畸形。采访中,人滑副团长毛猛达说,自己30年前进剧团,滑稽人才选拔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几千个人里挑十来个,那是何等架势,如今每年团里却新人寥寥。
此外,创作剧本短缺也是一大困扰。“编剧找不到!”“演员什么活都干,剧本道具加跑票,整个全职!”昨天,在人滑办公室里,80后演员钱懿叹息,现在几乎没有编剧,剧本跟不上,演员少又什么都得干。从业人员锐减,很多当下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来吃这份苦了。
“两万一集的电视剧都写不过来,他们怎么肯几百上千来写一个滑稽戏?的确悬殊了。”他告诉记者,团里还有两个编剧,但同时还是演员,舞美、道具、化妆,有时候也是跑票人员。“原创跟不上,最大的问题在创作一环,演员再多也没有用。”
外患:电视分羹 话剧抢滩
自身困顿之外,滑稽戏还面临者各种娱乐和戏剧样式的竞争和挤压。时尚爆笑小剧场话剧仿佛吸走了大部分年轻观众的注意力,电视、网络,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也龙卷风式地分去一杯又一杯的羹,滑稽戏要依靠什么生存下去?昨天,王汝刚说,杨华生很早就说过一句话,仿佛早已预见了当下“千万不要让滑稽戏的逗笑手法被话剧学去了,如果话剧也学会了我们的逗笑技巧,那对滑稽戏来说,实在是太大的挑战。”
而如今,滑稽戏的滑坡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生存下去已是当务之急,告别大师的时候,我们却不愿也不能和滑稽戏说再见。从业30多年的王汝刚一路亲历滑稽戏从黄金时代到当下困顿,昨天,面对记者,他既不悲观,也不盲目乐观,而是理性的乐观派。
“虽然当下困难,但也看到希望,比如我们黄浦剧场每周两场的演出,观众群越来越年轻。另一方面,现在人们对于沪语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在他看来,观众群的年轻化保证了滑稽戏这门剧场艺术生命力的延续,而沪语的保护和发展,则为滑稽艺术的传承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钱程:当下危机四伏 未来并不光明
作为从业人员和经营者,昨天上海滑稽剧团副团长钱程坦言,对当下充满忧虑:“危机感来自四面八方,未来并不是很光明”。
人员流失
危机感首先来自后继者,“我1981年报考滑稽剧团的时候,3000个人里面挑十来个,这是什么比例,绝对不是百里挑一的水平。”而现在呢,如果剧团每年要招10个年轻演员,来报考的最多100个人,落差之大令人咋舌。
创作贫瘠
再问危机感何来?他说,最担忧当下从业人员的素质,艺术毕竟是一门很高级的手艺,需要灵感,需要创造力。“杨华生当年跟我们说过,包袱分三等,一等包袱是又符合剧情、又衬人物,叫"肉里噱";二等包袱可有可无但不妨碍剧情;三等包袱则是人物故事都不符合,要放弃。”现在我们愁的是,从业人员很容易浮躁,像这样的一等包袱难找。
观众分流
娱乐方式多了,自然观众也被分流了,现在跟上世纪80年代比,还有多少人会对剧场“发烧”?电视电影网络视频,各种娱乐方式,观众选择太多。钱程透露,以上滑为例,现在基本保证每年150场演出,每年推两台新创剧目和一台曲艺综合演出,但是无论成本压力,还是营销压力,都让剧团感到苦难重重。
成本增加
滑稽戏的生存压力,与当下的大环境也密不可分。成本高,场租贵,但剧团没办法把成本消化在票价里,因为观众对票价敏感,你价高了,大家不来买票,怎么办?钱程说,这些问题,都是剧团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
沪语弱势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沪语本身的问题,钱程说,现在自己在学校教学生,最头疼的就是语言问题,现在孩子们说的上海话都不标准。他们生活中的话都说得不标准,怎么上台?保护沪语是他一直在呼吁的问题,他告诉记者,自己目前也一直在写书,主要是关于沪语教育这一块。无论对于从业人员还是观众,如果沪语消失了,那么滑稽戏这门艺术的表演者和观众就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