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苏萍院士 我校彭苏萍教授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8-03-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彭苏萍教授 彭苏萍教授(左一)向科技部尚勇副部长汇报国家重点实验室情况12月29日,中国工程院正式公布2007年增选院士名单,我校彭苏萍教授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

彭苏萍教授 彭苏萍教授(左一)向科技部尚勇副部长汇报国家重点实验室情况

12月29日,中国工程院正式公布2007年增选院士名单,我校彭苏萍教授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   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的规定,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自今年1月初启动以来,经过提名、遴选,第一轮评审,第二轮评审和选举、主席团审议、报请国务院备案等程序,中国工程院9个学部共选举产生33名新院士。

  新当选院士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5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2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3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3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4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3人,农业学部5人,医药卫生学部6人,工程管理学部2人。

这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21人。

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为60岁,其中65岁以下的20人,占新当选院士人数的61%。60岁以下的15人,占新当选院士人数的46%。50岁以下的7人,占新当选院士人数的21%。年龄最小的44岁。有7位是工作在厂矿、企业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专家。1位为女性。

彭苏萍,男,1959年6月生于江西省萍乡市,1988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博士学位。是中国矿业大学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彭苏萍教授是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任中国煤炭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煤炭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石油学会理事。

彭苏萍教授1993年成为国家首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出国人员(100人)”,2000年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2004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2005年他领导的团队被评为教育部首批优秀研究团队。2006年被评为 “国家653工程”煤炭地质与测绘领域首席专家。

彭苏萍教授长期从事矿井地质和矿井工程物探工作,注重矿井地质中物探技术研究,在煤矿精细地质构造、灾害源探测技术与装备研究和工程应用上取得突出成绩。他取得多项国家科研和企业工程成果,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均排名第一),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技术负责)。

研制开发了矿井多波地震仪、矿井地质雷达装备及相关软件,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版权4项。

出版专著3本、发表论文93篇,其中SCI收录17篇、EI收录71篇。05年以来,获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版权1项(均排名第一),独立或与学生一起发表论文多篇(其中SCI收录7篇),1项科研成果被国家发改委定为全国瓦斯综合治理技术重点推广项目,同时牵头组建了煤炭系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他为人正直,学风严谨。培养毕业的博士和博士后37人,硕士27人。 彭苏萍教授在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

一、建立了煤矿采区小构造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

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当遇到断距3-5m的断层时,便要停工搬家,一次损失超过3000万元,因此查明断距≥3米的断层十分重要。以钻探为主的勘察技术只能查明断距≥30米的断层,精度远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国家能源投资公司支持下,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开展煤炭高分辨地震勘探技术研究,达到查明断距≥15米断层的水平。1995年中国矿大张爱敏教授等与安徽煤炭物测队、淮南矿务局合作在谢桥煤矿开展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研究,达到查明500米深度断距≥5-7米断层的水平。

彭苏萍等针对煤矿埋深浅(多1000米以浅),地震探测中各种因素干扰大,为实现高精度探测,借鉴石油地震勘探先进技术,结合煤矿特点进行了研究和技术创新。

开发出兼顾接收纵波和转换波的三维三分量观测系统设计及评价软件、地表一致性振幅、频率、相位补偿、面波压制和静校正软件,研究发展了煤矿三维地震可视化解释和反演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版权的地震解释软件(见附件),提高了地震技术解决小构造的能力,在淮南等条件好的地区达到查明700米深度断距≥3米断层的勘探精度,在条件较差的矿区达到查明断距≥5米断层的勘探精度,突破了国际上煤炭三维地震勘探精度只能查清500米深度断距≥8米断层的技术记录,为煤炭开采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障。

这一技术在全国47个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在淮南、永夏等矿区查明断层一万多条,经验证吻合率>80%。《煤矿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及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成果被评为2001年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和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排名第一)。

二、探索出煤矿顶板灾害源探测技术与地质预测方法

煤矿顶板事故发生与对煤矿顶板灾害源分布掌握不清有密切关系。彭苏萍等采用采矿工程、地球物理探测、矿井地质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开展了煤矿顶板灾害源探测技术研究。发现煤层砂岩顶板变薄尖灭带是顶板冒落灾害易发区,建立了以钻探资料与三维地震勘探资料为基础的煤层顶板岩性综合反演解释技术,准确预测了老顶砂岩的变薄尖灭带、冲刷带和复合顶板分布区,实现了煤矿巷道和采场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预报的信息化、科学化。

这一成果被科技部列为1999年国家科研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在全国31个煤矿推广,14年来为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数亿元。

因此,《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成果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同时,彭苏萍等以瓦斯和矿井水灾害源探测为目标,探索煤矿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及纵横波联合解释技术,对瓦斯突出煤体结构、煤层裂隙与瓦斯富集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煤矿瓦斯突出部位高分辨探测技术及其应用》成果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煤矿瓦斯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在利用三维地震探测确定矿井突水构造方面也开展了一定研究,在淮南、淮北等矿区多次发现陷落柱等突水构造,为保障矿区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障。

三、研制开发出矿井复杂地质构造探测装备与技术

煤矿生产对地质构造的预测精度要求高,地面探测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必须在矿井内进一步探测。由于矿井环境复杂,探测装备除地面探测装备要求的技术指标外,还必须防爆、屏蔽、抗干扰强,因此适合矿井探测的装备研制难度大。

彭苏萍等为解决这一难题,又开展了矿井探测装备的研究。研制出了以前端信号调理电路、网络分布式控制和全数字、三分量检波一体化技术为核心,体积小、重量轻(主机≤3Kg)的便携式矿井防爆多波地震仪装备,可在井下探测出150米范围内断距≥1.

5米的断层和地质异常体。为进一步提高探测精度和实时判别预警能力,他们又在国外地面地质雷达基础上,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时处理、精度高的矿井地质雷达,并在高功率天线防爆技术、地质雷达快速采集技术和矿井环境下天线屏蔽技术上取得突破,使研制装备具探测距离远(≥35米,以前的<>

四、组建了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针对煤炭工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学校部署下,牵头组织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共同规划,成功申报和组建了以煤炭资源勘查评价、煤炭开采地质保障、开采中地应力场变异规律、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煤矿重大灾害防治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担任主任,为煤炭工业的科技创新建立了一个基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