邗江实验唐瑜 邗江实验小学:诗渡瓜洲的故事校园和精神家园

2017-05-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江苏网6月19日讯(记者 冯谊.王芳.邱德炜 通讯员 杨旭东)在扬州的南郊.润扬大桥的东侧,瓜洲,我国唯一一座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古镇

中国江苏网6月19日讯(记者 冯谊、王芳、邱德炜 通讯员 杨旭东)在扬州的南郊、润扬大桥的东侧,瓜洲,我国唯一一座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古镇,已有1800年的悠久历史。自古以来瓜洲风景如画,商贸繁华,人文荟萃,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积淀了丰富的历史遗存。

在瓜洲这片热土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教育之星——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这所百年老校创办于1912年,1963年被命名为“邗江县实验小学”,1997年在扬州市首批通过省级评估,被确认为“江苏省实验小学”。

近年来,学校基于地方文化提炼出“渡”为核心理念,以“直挂云帆济沧海”为校训,以“长风破浪”为校风,以“千帆竞发”为教风,以“百舸争流”为学风,确立“故事立德,诗渡树人”,构建“乐渡”课程七大体系,打造快乐课堂教学范式,用诗性和故事感召、引领师生生命成长,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典雅的环境、纯正的校风,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故事立德

曾经的瓜洲古渡,既是商旅要津,又是兵家要冲,人来人往,车船交织。李白、白居易、陆游、王安石、张若虚等著名诗人曾在此作诗遣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留下一段妇孺皆知的佳话;康乾二帝多次南巡,驻跸行宫锦春园……瓜洲,因“渡”而兴,鉴真六次东渡,最重要的一次在此起航;瓜洲,因“诗”而名,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无数诗篇;瓜洲,因“人”而灵,长江文明与运河文明在此交汇出一个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这一切,孕育了瓜洲深厚的人文底蕴,造就了瓜洲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的独特文化。

其中浪漫的民间故事家喻户晓,这些故事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面凝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也有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胸怀,还有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素养。

学校依托地域优势,积极探索地方文化的传承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的结合点,全面开展传统文化润校园教育活动,打造“故事校园”,培养学生对故事人物的敬畏感,并使之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一个平凡却有故事的人。学校以“故事立德、诗渡树人”为理念,打造了“独舟济海”、“直挂云帆”、“清气升华”、“春华秋实”等校园景点,建设了“东渡扶桑”、“板桥教子”、“泊船瓜洲”、“吴王开邗沟”、“乾隆留墨宝”等故事景观,通过浮雕、长廊、诗刻、体验馆,营造出浓郁的特色校园文化。

如今,“民间故事体验馆”成为学生心驰神往的学习圣殿。其中,“视听馆”可以播放经典的民间故事,也可以通过Pad自主搜索,这里面有老师推荐的网址供大家自由选择,老师也会组织大家集体观看、学习;“讲读馆”里提倡用扬州方言来讲民间故事,这也是对“扬州评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表演馆”为学生准备常见的民间故事人物的服饰、道具等,学生用自己编写的剧本来进行情境再现;“采编馆”里学生分成创作组、美工组、资料搜集组等,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有的做成手抄报,有的编辑成剧本形式,有的进行个性化的改写,还有学校老师参与其中编写校本教材。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与魂。在这言必文化的时代,实小人坚守自我,将理想之根深深地扎在古渡瓜洲的沃土之中,吮吸运河之乳汁,拥有长江之胸襟,绽放古渡最美的华章。肖川教授说:“何谓精神家园?在我看来,就是我们内心向往的地方,我们心灵可以自由安详栖息的地方,是可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地方,是荡漾着美、诗意、真情和智慧的地方。

”邗江实小正是一个让师生自由徜徉的精神家园,是一艘让师生蓬勃精神、扬帆起航的文化之舟。

诗渡树人

多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大力推进诗词知识的普及,鼓励和倡导学生用创作诗歌的形式来讴歌家乡的美好与发展、社会的和谐与昌盛。走进邗江实小的校园,就会沉浸在诗歌的气息里,道路两边、走廊里,操场四周、花圃间,脍炙人口的诗文俯拾皆是。

在逸夫楼门厅处,“春江花月夜”主题诗墙,完美展现了瓜洲古镇的春之韵、江之景、花之美、月文化、夜浪漫的独特风情,各楼层墙壁上是关于瓜洲的名人诗作石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张若虚对人生的慨叹;“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是张祜对夜景的赞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陆游对报国的愤恨……漫步逸夫楼,仿佛走进诗性的殿堂,呼吸着诗韵的芬芳。

科艺楼的过道上,展示的都是学生创作的诗词作品,语言虽显稚嫩,却是童真童趣的再现。循着婉转动听的古筝曲来到报告厅,学生们正在用舞蹈、音乐、吟诵等不同形式,诠释《春江花月夜》那孤篇盖全唐的迷人魅力,一张张挂满汗珠的脸上写满了欣喜与自豪。

少年科学院诗词分院已经成为实小一张闪光的名片。每天,老师和学生一起晨读暮诵;每周,学生在书吧里阅读经典、作诗填词;每月,学校开展一次诗词朗诵的比赛;每学期,学校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阅读节。如今,十几本学生诗文集《尖尖角》先后问世,大量学生诗作刊登在《中华诗词》、《江苏校园诗选》、《江海诗词》、《邗江诗词》等杂志上。

为了把诗教的力量辐射得更远更广,学校发动教师带学生,学生带家长,让古渡人民一齐诵经典诗词传承华夏文明,品千古佳句浸润写意人生,为古镇创成“全国诗词之乡”贡献了力量。

诗人惠特曼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教育中如果没有诗意就没有召唤和启示,就没有美感,没有性情的陶冶和净化,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生活的热忱。邗江实小,如同一艘乘风破浪的生命之舟,渡学生抵达“求真、行善、唯美”的教育境界。

乐渡成长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文化只有进入课程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近年来,学校着力课程研发,用多样化的课程去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统整国家课程形成了“渡”文化课程7大体系:诗渡语言与人文、思渡数学与思维、悦渡品德与人生、竞渡体育与健康、心渡艺术与欣赏、智渡科学与创新、自渡综合与实践。校本课程特色化构建。对原有的校本课程《瓜洲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在“诗词文化”基础上又增加了“民间故事”、“地方农耕”等,合理地安排在阅读课、班会课、综合实践课等时间进行落实。

生本课程个性化启动。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基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认知结构、身心特点、优势智能、最近发展区,开设了39个丰富多彩的幸福社团,让每个学生开阔了眼界,习得了技艺,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呈现出一个个活泼泼生命的跃动和生长。

课堂是实施课程的主阵地,没有教学方式的变革,素质教育很难有质的飞跃。实小人对以往部分窄化内容、固化思维、僵化身体的陈旧课堂进行了改革,提倡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卸载——为学生减压,转型——让学生在场,助力——给学生增能,解禁——还学生自由。

于是,省级课题“小学快乐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应运而生。快乐课堂遵循教学的本质,一切从学生出发,始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通过多年研究形成了“四渡快乐课堂模式”,即思渡期待,融入情境;自渡探究,激情体验;互渡提升,轻松收获;乐渡拓展,积极实践。

“快乐课堂”既是一种实践模式,又是一种理论主张,是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建构。追寻快乐课堂的实小人,努力让每一节课既蕴含共同的快乐元素,又体现独特的学科个性,让“一师一研究”成为时尚。在省市级课题的带动下,学校全面推广小课题研究,做到人人有课题,年年有课题研究报告,将“我要研究”内化为教师的发展需求,形成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快乐课堂”的引领下,学校先后涌现出40多名市区级名师,先后走出的省市级特级教师有朱瑞足、周荣宝、刘俭国、洪祥美、陈祥悦、邱凤莲等,邗江实小因此享有“名师摇篮”的美誉。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邗江实小的‘快乐课堂’是一种生动、快乐、开放的课堂,为师生搭建了一条通往愉快学习、幸福工作的桥梁。相信这枝课改之花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丽多姿!”

回首过去,几代实小人接力传承,凝神聚力,形成了邗江实小的品牌效应。学校先后获得“省模范学校”、“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省优秀少年科学院”、“‘传统文化润校园’项目基地”等荣誉称号;“瓜洲文化研究社”、“尖尖角文学社”、“小篮球”等被评为市百佳社团;校鼓号队在市鼓乐大赛中获一等奖;校合唱社团、舞蹈社团获市“运河情”艺术节集体项目特等奖。

面向未来,实小人豪情满怀,继续推进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育品质,乘文化之舟,驶向教育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