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钧:一个打了15年的“呵欠”
1993年,是我国正式发起商场经济系统的元年,2007年11月,方立钧的《打呵欠的人》荣登了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年代》的封面。2008年是我国全世界留意图“奥运经济”年,方立钧的《打呵欠的人》再现尊容,变成《艺术与出资》在新一年的榜首个照面。“呵欠”照常在,但不论关于作者或许关于读者,其涵义现已大不相同了。
入墙“红杏”带来满园春光
方立钧发明于1992年的《打呵欠的人》,是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的首要藏品。1993年该画参与了在柏林世界文明馆举行的、被称为“我国今世艺术在西方的榜初次展示”的“我国前卫艺术展”。随后,汉堡《艺术杂志》在1994年1月刊登了有关方力钧的大篇报导。由此,方立钧在海外名声鹊起。
1993年往后几年,方力钧等“前卫”艺术家的作品,先后参与了栗宪庭策划的“后89我国新艺术展”和西方最负盛名的今世艺术盛会“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他们在进入世界商场操作系统的一同,进入了世界艺术规矩傍边。
与《打呵欠的人》同期宣告于《年代》的,还有议论家安德鲁•所罗门的一篇关于我国新生代艺术的长文,其标题是印在封面上的《不只仅一个呵欠,而是挽救我国的呼啸》,画中张大嘴巴、紧锁双眼的人,被看作苦楚的呼吁者。
该画被以为“表达了我国1989年后对立的形势”,当作了“榜初次窥到我国魂灵”的音讯。1995年,在科隆举行的名为“咱们的世纪”的路德维希保藏展上,《打呵欠的人》被正式命名为《呼吁》。
尔后,方力钧的“前卫”作品在世界艺术商场变成新宠;在国内则长时刻被以为是“用文明自虐方法蠢化国人”的、向西方艺术系统退让的标志。乃至,直到参与1998年劳作公民文明宫举行的展览“是我”之前的5年间,方力钧未能在国内参展,理由是被置疑应和了西方的艺术议论,“只为西方画画”。
但实际上,方力钧并未给《打呵欠的人》命名,仅称其为《系列二,2号》。作者在其间也“从未想过政治作业或是我国社会的现状”,仅仅“尝试着把自个的感受精确地体现出来”。在该画登上《年代》封面之前的1992年,因为栗宪庭在“刘炜、方力钧油画展”上,留意到二者的讥讽、冷嘲、冷眼特性,将其命名为“玩世实际主义”。
这个引申自我国前史文明和“我国常识分子心思构造”的新概念,变成画家日后青云直上的起点。但在作者自个看来,《打呵欠的人》大约仅仅一个泼皮的懒懒的“呵欠”算了。
但不论怎么,“误读”满足了方力钧,他以“泼皮光头”撞开了世界大门。1996年,日本美术基金会为方力钧举行的大型个展“不断定年代的人的意象”,是其初次为海外的亚洲艺术家办展,日本传媒把他称为亚洲最有期望的艺术家。
1998年,荷兰斯第利克博物馆为方力钧举行个展“从阿姆斯特丹到北京,从北京回阿姆斯特丹”,破例在博物馆里为其举行盛大晚宴,标志着他跻身到世界一流艺术家队伍。迄今,方力钧的作品在海外举行个展或参展近百次,为我国今世艺术十足地赢得了脸皮。
从1990年代后期起,走红世界的我国今世艺术便开端被国内重视,相继呈现的三个民间今世美术馆“天津泰达”、“成都上河”、“沈阳东宇”的保藏,简直全部由方力钧等艺术新星的作品构成。近两年,名噪海外的方力钧如翩然入墙的一枝“红杏”,引来国内商场一片春光盎然。
2006年12月,他的《韶光》在北京翰海秋拍以418万元成交,曾让场表里唏嘘不已。而接下来的2007年,继5月《游水,第1号》在香港佳士得以531万成交、9月《98.
10.1》在纽约苏富比以1332万成交后,11月份,他的《1993 No.13》、《2004—2005》、《2004.5.2》、《1997.1》在香港佳士得和北京保利别离以531万、582万、605万、1030万成交。连续爆出的高价,让观者无暇“刮目”。
方力钧作品报价在国内的飙升,尽管有些缓不济急,却一鸣冲天。
“翱翔裸婴”接力“泼皮光头”
2007年11月18日,由上海美术馆、我国民生银行、“上海咱们艺术基金”一同举行的“方力钧个展”,在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作为久已红遍世界的艺术家,方力钧的初次入展国内公立美术馆,标志着以其为代表的“玩世写实主义”得到官方的认可,标志着我国今世艺术生计状况的无穷改进。
“个展”呈现了方力钧近3年来完结的30件油画、雕塑和设备作品。这些由艺术家穿行于云南大理的“风月山水”院子和作业室之间所得的效果,据悉大有些现已被艺术安排保藏。
新作展示着繁复的海天草木、花鸟鱼虫,乃至一片不可思议的欢欣。在架上绘画中,呈现了许多云里雾里的婴儿,他们由蚊蝇、蜜蜂、鸟、金鱼背负着,飞向天堂。与绘画相映成趣的是若干个以婴儿为主体的设备。其间,架在两个展厅之间的大型雕塑《生命》,近40米长的玻璃方柱上面,布满用硅胶、雕塑泥等做成的小人儿。
方柱上的刻度,一毫米代表一天,方力钧企图以此量化人“从出世到会爬、会走,到变老、萎缩,终究化成一摊与起点类似的物质”的生命。与由十几年前极简的“光头”对比,新作更多样、更随机、更平常化,披露着作者其时更为放松的艺术状况、更为自在的呈现方法。
早在1984年摆布,方力钧就知道到了“心里的艺术跟全部教育系统和展览系统不合拍”,知道到了“有必要混到某个本地才会取得说话权”,也知道到了“没有名望的年青艺术家有必要做最单纯、最激烈的东西,只需靠勤勉和冲击力才调给人以形象”。
使方力钧变成今世美术史标志性人物的“光头”,体现了其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灵敏和机敏。尽管方力钧在1989年结业时的《油彩之四》里边,现已包含了后来的“光头”和“水”的初型。但是,为了取得招引人留意的“外壳”,他最早挑选了“能构成一个很强的视觉效果”的光头。
画家所描写的无聊表情、荒谬空间,极天然地展示了旧有艺术抱负和崇奉失落后,咱们的虚空心态。他采用的比哲学概念和图式更为实在的表情,也刚好地切合了商场经济进程中,“自个主义凸显、团体主义式微”的年代征候。公然,含糊的有一点叛变的“光头”,灵敏招引了多方的眼球。
跟着名望本钱的增殖,方力钧的发明主题不断推动。包含他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端的“水系列”等,都在围绕着他安排好的疑问翻开。
在方力钧那里,不论“光头”、“水”或许今日的婴儿,都是其自个的形象符号,仅仅后者专心于用更多的视点来了解、阐释人类的团体命运。表面上看,他贯穿至今的激烈焦虑感,承继着80年代的人文主义和实际参与精力,从未开裂的突变是自但是发的。
但实习上,他能够以更为舒展的方法表达“人在水中、人在云上、人在自在翱翔”,绝非仅是时刻、空间偶然的产品。是他占据了我国今世艺术的制高点往后,才总算能够使路子越来越宽,能够使“更为老练的新鲜主见差不多全部完结”。
当来自海表里的贵宾们鱼贯进入上海美术馆展厅时,方力钧“心里想的艺术”不只在国内展览系统登顶,也进驻了国内教育系统的高端。2007年12月10日,方力钧与岳敏君、王广义、张晓刚被四川美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以他们命名的作业室也在“川美坦克库”正式发起。无疑,院长罗中立“凭仗4位艺术家近间隔地一马当先,催生重庆今世艺术新生力气”的期望,是诚实而又殷切的。
天价与谁有关
在重庆美术馆承受“川美”聘书时,方力钧淡淡地说:“天价和我没啥联络,现在拍到千万元的作品中最廉价的一幅,我只卖了200美元”,张晓刚随后弥补:“艺术家只关心艺术,不关心商场,也不对商场担任。”“艺术商场与自个无关”或许“报价与自个无关”,如同变成天价画家们盛行的口头禅。
因为报价不只仅商场的最中心疑问,也与“学术”纠葛不断,所以,近年我国今世艺术品报价在海表里的急速升温,一贯饱尝争议。分外因为有些今世油画报价的暴升,与西方画廊艺术安排的策划亲近有关。2007年秋拍前后,关于“今世艺术品终究是金矿仍是废物”、“今世艺术品屡创天价是不是物有所值”的质疑,突然晋级。“出口转内销”的分外身份,使得今世艺术的画家和画价都灵敏起来。
画家遭受的开端非难是:在西方商场方法和商场系统下,“心甘甘心肠出卖我国本乡艺术家的文明良知”。许多“新生代”艺术家被以为是“用文革式的政治符号、自我作践式的今世泼皮形象,向西方世界呈现其所期望看到的‘我国阅历’”。
当“前卫”艺术日益得到我国官方的容纳、西方商场也日益为国人认同往后,“前卫”艺术家们又被责问“能否坚持单纯的叛变、质疑、反讽、推翻的前锋精力”。因为从前“前卫”、从前牵扯西方商场,“前卫”艺术家们有必要持续应对重压,有必要对商场坚持十二分的审慎。
所以不难了解,刚刚完毕“艺术长沙”和北京版画展的方力钧,为安在奔赴上海个展时急速声明:“这是作品堆集到必定时刻的天然效果,展览多阐明现在艺术商场的活泼,而我对商业性的展览是回绝的。”
回想当年在圆明园时,方力钧最大的抱负是“能攒够钱一次性买30斤挂面、1斤咸盐,然后再找时机混点儿肉吃,弄棵白菜”。现在作为个展的主人,在上海美术馆一楼大厅的红地毯上,他被银行行长、基金会理事长、外国博物馆馆长、国内尖端美院的院长簇拥着,具有了能够自在游玩的空间。两对对比,任何人都不免发刁难于天价的联想。
正如方力钧一贯觉得的:“‘自我’这个概念是分外而又长时刻的骗局,是身世、社会、环境强加的”。他从80年代在圆明园处于“会被欺压死”的社会最底层,到“光头”荣登《年代》,再到“能够宣告自个的声响”,进程必定是绵长而艰难的;而关于商场的本钱涌入,相同并非画家所能够操控。
艺术品和艺术商场终究是名利场,在2007年秋拍强壮走势中,我国今世艺术被全体推向商场前台。在上海个展不久后的11月30日,“北京保利初次我国艺术品夜拍”以92.
37%的高成交率、4.4亿元的高成交额,变本钱年度国内秋拍的“最重一笔”。方力钧的《1997.1》从380万元起拍、以1030.4万元成交,再次印证了今世艺术商场的旺盛生机。在藏家、买家都已认可的高端商场道路中,“谁与天价有关”或“天价与谁有关”现已不十分首要,最首要的是,在充溢着追涨热心肠拍场上,天价既成无可否定的实际。
在现已无法躲避的商业实际中,不论“呵欠”也罢、“呼吁”也罢,仍是方力钧的感悟更耐人寻味,他说:“每一次的大快人心是人生的凄惨剧,每一次的失利和苦楚会带来生命的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