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崇武为什么不当书记 邓小平为什么一生不当国家主席 邓小平称不当主席多活几年

2017-12-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酝酿八大中央名单时,邓小平表示不愿意做总书记,怕不顺.邓小平所说"不顺",一是和刘少奇不顺.刘是副主席,是接班人.二是和周恩来不顺.刘少奇与周恩来同岁,比邓小平大6岁.他们的党龄.资历.威望都在邓小平之上.毛泽东做邓小平和中央同志的工作,讲得很风趣:"至于秘书长改为总书记,那只是中国话变成外国话.其实,外国的总书记就相当于中央的秘书长."他明确提出:"还要设一个书记处,书记处的人数可能要多几个,书记.候补书记可以有十几个人."做工作之后,小平接受

酝酿八大中央名单时,邓小平表示不愿意做总书记,怕不顺。邓小平所说"不顺",一是和刘少奇不顺。刘是副主席,是接班人。二是和周恩来不顺。刘少奇与周恩来同岁,比邓小平大6岁。他们的党龄、资历、威望都在邓小平之上。

毛泽东做邓小平和中央同志的工作,讲得很风趣:"至于秘书长改为总书记,那只是中国话变成外国话。其实,外国的总书记就相当于中央的秘书长。"他明确提出:"还要设一个书记处,书记处的人数可能要多几个,书记、候补书记可以有十几个人。"做工作之后,小平接受了八大选出的总书记是邓小平。

邓小平比毛泽东小11岁,即52岁,和毛泽东在开七大时的年龄一样。书记处成员没有像毛泽东预想的那么多,仅有10个人。书记处成员有:邓小平、彭真、王稼祥、谭震林、谭政、黄克诚、李雪峰。候补书记为刘澜涛、杨尚昆、胡乔木。

邓小平曾向毛泽东提出,书记处还是作为政治局办事机构,负责对军队和国务院的文件承送。毛泽东不同意,强调书记处是党中央的办事机构,什么事都要管,中央的事由你们做,发文用中央的名义。凡是党政军各方面送中央常委的报告、文件都要先送书记处。一般问题,书记处讨论决定,即可下达、执行。重大问题,书记处先拿意见再报中央常委讨论、决定。

书记处在讨论国务院的工作时,因周恩来要参加,总是就着周恩来的时间。据查,副主席只有周恩来经常出席书记处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不都在北京,因要主持地方大政工作,非重要会议一般不来京。所以政治局不能经常召开全体会议。而书记处要处理大量日常工作,经常每周开会三四次,常常得到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书记处的同志最早听到毛泽东的声音,知道中央的决策,反而比一些政治局的同志消息更灵通。

八届十一中全会后,书记处很快就停止工作。1980年,根据邓小平提议,重新设立书记处。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虽然书记处增补了谢富治、刘宁一两位,但是因邓小平受到批评,书记处很快就停止工作。

过了14年,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根据邓小平提议,会议"决定恢复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所决定并在十年间证明是必要和有效的制度,设立中央书记处作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的经常工作机构,并且选举胡耀邦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自此,中央主席之职退出了历史舞台。

至于邓小平未出任国家主席一职,亦有其因。

1977年8月,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次年又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邓小平文选卷3》)。

到1981年6月底,邓小平已身兼中央军委主席及中共中央副主席两大要职。但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当过国家主席,对于这一问题,他在后来会见香港《明报》的创始人查良镛(金庸)时作了一番有趣的回答。

邓小平曾托人从境外买过一套金庸小说,对其爱不释手。对于金庸的《明报》社评,他也知晓。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党的工作中心调整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也成了正式议题。邓小平会见金庸可以向海内外传递中共新的对台工作信息。

为什么一定要通过金庸?在邓小平看来,金庸是两岸极好的传话人。因为他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在华人世界有号召力,在海外有忠厚正直的好名声。1973年春,金庸曾应邀去过台湾,尽管病重的蒋介石没见他,但蒋经国就时政国事与其进行了深谈。此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没有响应国际上"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因此,金庸对其保持了一定的好感。

金庸感叹:"我这一生如能亲眼看见一个统一的中国政府,实在是毕生最大的愿望。"

金庸说:"邓副主席本来可以当主席,但你坚持不做。这样不重个人名位的事,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十分罕有,令人敬佩。"

邓小平听后微微一笑,深深地吸了一口烟,说:"名气嘛,已经有了,还要什么更多的名?一切要看得远些。我身体还不错,但毕竟年纪大了,现在每天只能工作8小时,再长了就会疲倦……""你们《明报》要我当国家主席。

当国家主席,资格嘛,不是没有。不过我还想多活几年,多为国家、人民办点事。现在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120多个,每年有许多国家元首来访问,国家主席就要迎送、接待、设宴,这么多应酬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单独会见香港同胞,在当时引起了世界轰动,亦对"大侠"金庸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