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义女儿 学生、孙女、记者眼中的王振义
【新民晚报·推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展现了王振义院士为医者、为师者的卓越典范,而昨天的先进事迹报告会,让我们见识了学生、孙女、记者等报告人眼中,一个对病人、对家人充满爱意的普通人。
耐心疏导患者
王振义院士的学生、现任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沈志祥深情回忆起两个小故事,一则是关于医患关系,另一则是关于“红包”:女大学生小晨患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当时她刚拿到出国签证,一时无法接受现实,王振义一次次到病床前耐心地疏导、安慰。
小晨完全康复后,母亲帮她开了一个小店,王振义就常常抽空光顾,帮助小晨重新融入社会;另一个故事发生在1993年,国内某地发生了一起病人因为给医生送“红包”遭拒绝,害怕得不到良好的治疗而两度想要自杀的事情,王振义极为震惊,迅速提出了“廉洁行医、拒收红包”的倡议书,其实,他不仅不收红包,还悄悄资助家境贫寒的病人。
精心照顾老伴
在个别人看来,他王振义的行为很高尚却很遥远,很美好却不现实,但是更多的人很想从中学习,为什么王振义院士能做得到?“他关爱病人,更关心家人,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瑞金医院内科住院医师王蔚在报告时说,“作为他的孙女,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在爷爷获得美国凯特林奖的第二年,奶奶被确诊为老年痴呆症。爷爷从书本上了解到,老年痴呆症的病人需要有一个亲人陪伴在身边,这样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从那时起,整整16年,近6000个日日夜夜,爷爷精心照顾奶奶,每天中午一顿饭,无论如何,他都要回去陪奶奶吃。
在爷爷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前夕,奶奶安详地走了,爷爷失落地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与这位他生命中最爱的人来分享这份荣誉。奶奶走了以后,爷爷每周都会为她买一束白色的玫瑰,摆在她的遗像前。”
热衷参加“考试”
报告会结束,记者又记起王振义院士在对医学院学生讲座时提到的一段话:“爱心需要不断地培育。因为一个人的同情心可能在一开始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但是时间一久,如果他不培育,就会变得越来越模糊,逐渐麻木,甚至不再懂得同情。”
面对取得的荣誉,87岁高龄的王振义院士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再做一点有益之事,而“开卷考试”是自己启发年轻人的好方法。每周四,是王振义雷打不动的“开卷考试”时间,由学生发问“考”老师。他幽默地说:“我还要继续参加‘考试’,明天就去!每次‘考试’之后,我会请年轻人给我打分,他们总是很客气,都是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