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作家 从淮安走出去的美国女作家 赛珍珠的中国情结
十九世纪末,美国人赛兆祥、卜德生受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遣到中国传教,乘小木船沿苏北里下河一带游历布道。这是基督教传入淮阴地区之始。期间,将刚出生四个多月的女儿赛珍珠,放在摇篮里,一同来到淮阴,定居在清江浦东长街基隆巷西侧的基督教堂内。
赛珍珠1892年6月26日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西部,出生4个月后随父母来到清江浦,在双语环境中长大。本名珀尔·赛登斯特里克·布克,赛珍珠是她自己起的名字。赛珍珠一生中的前40年,除了回美国上大学四年和读硕士学位外,基本上是在中国度过的。
先居住在清江浦,四岁时随全家来到镇江,赛珍珠在此度过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她回到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上大学,毕业后又回到镇江,边伺候病床上的母亲,边在教会中学教书。
后又随夫在皖北宿州生活了两年半。1919年夫妇二人同到金陵大学任教,在南京生活了近12年。在南京她完成了后来为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几乎全部作品。她一生写了85部作品,有小说、传记、儿童文学、政论等,她的获奖作品主要有《大地》、《儿子们》、《分家》、《母亲》、《东风、西风》《放逐》、《战斗的天使》等,她还把《水浒传》译成英文,译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作品素材源于中国
她1934年回美国之前,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中国。对中国的农村、城市非常熟悉,且产生了感情,她热爱中国,同情中国人民,她所创作的作品最有影响的几乎都与中国有关。1928年在南京完成、1931年在纽约出版、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地》,以及其他文学作品,多以中国农村为背景,瑞典文学院给予了这样的评语:“由于她对中国农村生活所作的丰富而生动的史诗般的描绘,以及她的传记方面的杰作……为中国题材小说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大地》出版后,引起轰动,她也一夜成名。瑞典皇家学院在授予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时,盛赞她通过自己质地精良的文学著作,使西方世界对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尊重,这些作品还赋予西方人一种中国精神和弥足珍贵的思想情感,“正是这样的情感,才把人作为人类而在地球上连接在一起。”
赛珍珠还翻译了《水浒传》。那是在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她选择了七十回本的《水浒传》,她认为这个版本最好,它自始至终贯穿着好汉们与官府反抗到底的思想,而不像有的版本结尾大多是好汉们被朝庭招安。《水浒传》的口语化文字对中国小说史具有深远的影响,赛珍珠对这种文字风格很是赞赏。
而该小说的政治内容对她吸引力则更大。她非常清楚,“中国历史上的起义人士不管属于哪一种人,也不论他们持有什么信仰,无一不喜欢《水浒传》。”赛珍珠认为小说的主要矛盾是“老百姓和腐败的官府之间的斗争”。在南京教学期间,她耗时五年,终于将《水浒传》翻译成了一千多页的英文,这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在美国很畅销。
赛珍珠非常聪颖,很小就能记事。她在一本回忆录里说,在清江浦小时候和中国其他小孩一样,“听周游四方的说书人讲故事,他们在乡村道上边走边敲小锣,到了晚上,就在乡村中打谷场说书。一些江湖戏班也常到村里来,在大庙前找个地方唱戏。
这些艺人的演出,使我很早就熟悉了中国历史以及历史上的英雄豪杰。”这对她日后继承中国说书人的传统来创作中国题材的小说大有裨益。正如她自己所说“由于儿童读物的匮乏,小小年纪的我只好读成年人的书,结果是,我还远远不到十岁就已决定当一名小说家了。”
赛珍珠的“中国妈妈”
赛珍珠在1933年写的《自传随笔》里,记述着一件事情:“我决不会忘记在我童年时代的另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我的中国老保姆。”张煦侯在《淮阴风土记》(1937年出版)中也有记述:赛珍珠出生4个月即随父母来中国,住清江浦。
“其游侣除一妹外,皆当地之中国女孩。幼时有年老保姆教以华语。白发龙钟,所讲不外内地农家生活,以及荒年忍饿,瘟疫连村,土匪四起,一家不得安枕之种种悲剧。”在本市早年出版的期刊《清河纪事》中,有一篇文章记述了赛珍珠父亲赛兆祥寻找保姆的一段话。
赛兆祥当时要找一个保姆,正愁没饭吃的孙嫂恰好得到了这份差事。文章描写了孙嫂见到赛兆祥一家的情景:外国男人指着身旁站着的女人介绍说:“这是我的太太!”“是,太太!
”孙嫂应着。“叫夫人,我喜欢这样叫。”太太说。“是,夫人!”一个小女孩走来问:“这是新来的妈妈么?”夫人点点头说:“对!她姓孙,你叫她孙妈。”她转脸向孙妈说:“这是我的女儿。”孙妈点点头,叫了声:“大小姐!”“啊呀,不要叫我大小姐!”这个小女孩说道:“我的名字叫珍珠,叫我的名字好了。”
在赛珍珠的《自传随笔》里,对这位保姆有着较为完整的描述:“她照料我们全家,并和我们共同生活长达十八年之久。她给我讲她童年的故事,和她曾生活在那太平天国起义时的那段经历。我花了许多长长的但愉快的下午来倾听;而她一边补缀袜子,一边讲她的家和家庭遭遇到的意外事件。
她也常常给我吃些芝麻糖或是一碗特别美味的点心。”小珍珠一直喜欢吃中国的面食。有一回,孙妈显显本事,包起饺子来,引得小珍珠端来小板凳,端坐在小桌面前,看着孙妈神奇地擀皮、包馅、捏边。
她也伸出小手模仿,却怎么也包不好,在孙妈手把手的帮助之下,小珍珠居然也包了两只合格的饺子,小女孩不让下锅,非得留着让爸爸妈妈回来参观,结果小珍珠父母看见后非常高兴:“小珍珠也会包中国饺子了!”
在《清河记事》中,还记述了保姆给赛珍珠讲起童年故事:孙妈曾住的地方是湖荡地带,有一年洪水冲垮了村庄,一家人不得已逃难奔走他乡。谁知在路途中,父亲得痨病吐血而死,身无分文的母女俩只得插上草标卖女儿、卖自身……小珍珠听着听着,眼里溢出同情的泪珠。
小珍珠的父亲作为牧师,虽然落户清江浦,但主管的基督教传教事务还包括盐阜、泰州、泰兴及里下河沿线。他不停地旅行,一个月起码有20天在外面奔波,而其夫人也有自己的事情。家里只剩下小珍珠和保姆两人,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在赛珍珠的儿时记忆中,为何保姆孙妈占有如此分量。
据记载,赛珍珠保姆孙妈确有其人其事,但因时隔近百年,保姆肯定已不在人世,其后人也无处可寻了。
赛珍珠与林语堂的友谊
世间的事往往很巧合,赛珍珠和林语堂之间就有那么多相似,以致后来赛林二人以及他们两家结下了深厚和稳定的友谊,不仅林语堂的书先由赛氏夫妻开的出版公司出版,而且两家经常在一起聚会聚餐,甚至两家的孩子也常在一起玩耍,看上去两家人仿佛成了一家人。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他的代表作是《吾国吾民》。
赛珍珠生于1892年,比林语堂大3岁。赛珍珠的父母是传教士,而林语堂父亲也是传教士,母亲是基督教信徒。只是赛氏父母是到中国传教的美国人,而林语堂父亲则是在中国传教的中国人。赛珍珠自小随父母来到中国,之后在中国生长达30多年,而林语堂自青年到老年在美国也生活了30多年。赛珍珠1975年逝世,享年83岁,而林语堂1976年逝世,享年81岁。从中可见二人的某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关联。
赛珍珠从《中国评论周报》中开始注意“林语堂”这个名字,因为林语堂的文章议论大胆、新鲜而准确,文笔清新、自然而优雅,但那时她对这个名字较陌生,常向人问起:“林语堂是何许人?”后来,林语堂创办《论语》等刊物,在大上海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幽默小品在文坛影响很大,于是赛珍珠将林语堂确定为自己梦寐以求的合作人选。
经过联系,赛珍珠找到了林语堂,二人约定在林语堂家里见面。1933年的某一个晚上见面后,当得知林语堂的一些想法与自己相近,希望林语堂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
由于林语堂写的《吾国吾民》开了一个好头,赛珍珠觉得找到了知己,便邀请林语堂到美国写作,可以直接向美国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在权衡利弊后林语堂决定举家赴美。林一家到了美国,先是住在赛珍珠的家里,后来迁居到纽约。
由于美国读者最喜爱《吾国吾民》中的《生活的艺术》那一章,所以赛珍珠建议林语堂着重扩展这一章。林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并两易其稿,写出了《生活的艺术》一书。
赛珍珠在《我的几个世界》里说:“中国人生来就充满智慧,老练豁达,聪明无邪,就是与一位不识字的老农交谈,也能听到其明智、幽默的哲理。也许这些哲理只属于几千年文明史的民族。”这种评断多么像林语堂,深刻、细致、从容而又优美。
如赛氏称那孙姓保姆是自己的母亲,而林语堂则发挥说:“吾读是篇亦以此老奶妈为吾母,吾不羞也。”一个农民之子一旦有所成就,他最容易瞧不起农民,甚至羞于自己有贫苦的农民父母,这不是农民和父母的过错,那是他自己的无知与可恶。林语堂和赛珍珠都认为,这一点才是中国文化的真精神。
令人想不到的是,两个有着近20年合作关系和深厚友谊的作家,竟为一些经济问题,最后断绝往来,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