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生调研文集 《姜春云调研文集》:实践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2017-08-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翻阅<姜春云调研文集>,诸多新颖.深邃.富有哲理的思想.理念.观点跃然纸上,令人注目.深思."实践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便是其中的一例.200

翻阅《姜春云调研文集》,诸多新颖、深邃、富有哲理的思想、理念、观点跃然纸上,令人注目、深思。“实践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便是其中的一例。2000年12月28日在春云同志撰写的《中国农业实践概论》序言中,曾讲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唯一方法,是一切 知识和智慧的本源,也是解决一切社会和经济问题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和方法。”敬重实践,参与实践,学习实践,总结实践经验指导实践,是贯穿于春云同志半个多世纪工作经历的一条主线,也是收入《调研文集》全部文稿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

《调研文集》的农业农村农民卷,就有一篇“温故知新实践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这篇文稿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深刻揭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和近现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中国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农业科技,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一不是源于亿万农民创造性的伟大实践。

”春云同志指出:“经年累月的农业实践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向人们昭示了农业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丰富了人们的农业科技知识,提高了人们的经营管理技能,使人们由比较蒙昧变得比较聪明,由比较盲目变得比较自觉,由大自然的奴隶逐渐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并强调:“精心研究、深入发掘古今中外的农业实践经验和知识宝藏,包括成功的、失败的,正面的、反面的,加以科学概括、分析、提炼,取其精华,得其奥诀,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农业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可以说,这些话是他长期亲历亲为并极力倡导的认识论、方法论。

《调研文集》彰显了以实践为师、向实践学习的思想、理念和行为规则。他说:“作为人民公仆,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仆,必须十分重视并善于学习,既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有理论文化知识的人学习,更要向有实践经验在一线的干部群众学习,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才能获得真知,获得智慧,获得真理,才能增强才干、升华境界,胜任并做好本职工作。

可以说,这是所有领导者学业事业有成、有大作为、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的要诀所在”。

他强调指出,“我们各级各行各业和每一位领导者,前进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无一不在亿万群众的实践中反映出来,而所有这些问题又无一不能在亿万群众创造性实践和丰富的实践真知中找到破解的答案”。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怎样认识实践,对实践采取何种态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春云同志在长期工作、学习、实践中获得的真知灼见。

遇到难题拜实践为师,通过学习实践、运用实践经验推进事业发展的事例,在《调研文集》中可谓比比皆是。1987年8月上旬,在山东沂蒙山区召开的第三次现场办公会暨全省扶贫工作会议上,春云同志立足山区实际和发展情势,提出贫困地区开发建设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

在这之前,他曾带着山区如何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这个难题,和有关同志到五莲县调查研究,总结了该县山区坚持“以林为主、林粮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经验。当时了解到,凡是造林绿化好的地方,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群众温饱有保证,自然景观也好;而林草稀疏、荒山秃岭的地方,则都陷入了“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依据这两种做法两种效果的实践经验,明确提出,“山区开发建设不能‘以粮为纲’,应当以造林绿化为中心,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工商业”。

山东省委肯定了这一建议,先后两次在五莲县召开现场会,推动山区造林绿化,加快农林牧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沂蒙山区成为全国率先依托山区资源、实行开发式扶贫、整体脱贫的典型。

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造福人民?答案也是群众的实践首创。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山东省荣城县、长山县渔民,在专家指导下,实现了深水(负40米)打桩多层网箱养殖技术的突破,一亩水面养殖海珍品年收入由原来几千元增至万元、几万元,等于几十亩农田的收入。

这给了人们以极大的启示。在1987年8月召开的山东省海岛和滩涂开发工作现场会上,春云同志提出要使山东经济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像重视耕地那样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大做“海”字文章,向海洋要财富,再造一个“海上山东”。

在这次会议精神的推动下,山东以海水养殖、捕捞为重点的海洋经济发展大大加快,水产养殖总量、产值和出口创汇跃居全国首位。建设“海上山东”的实践经验,对全国其他沿海省区发展海洋经济,起了示范带动作用。

如何有效保持水土、建设生态农业?陕北地区的实践经验很有启示意义。1997年6月,春云同志带领中央有关部门同志到陕西榆林地区和延安市调研。当地有的群众对他说,我们这里人均8亩地,过去广种薄收,一般年景打个六七百斤粮,遇上灾年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吃不饱;现在人均种2亩粮,整平土地,改良技术,精耕细作,1亩地产800到1000斤粮,吃不了,其余的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林果和经济作物,现金收入也有了。

“8亩地吃不饱,2亩地吃不了,6亩地退耕还林种林果,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收入”,多么深刻、生动的辩证法?!

“春云同志总结榆林和延安治理沙区和黄土高原的基本经验,就是由毁林开荒、广种薄收变为精种多收、退耕还林还草;由”以粮为纲“单一发展粮食生产变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生态环境由单项治理变为综合治理。

于是撰写了《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建议党中央、国务院推广陕北地区的经验,并加大对陕西等黄土高原和沙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支持力度。

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从而成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出的开展更大规模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动员令,吹响了退耕还林、西部大开发的前奏曲。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如何步入良性循环?江苏省苏北地区农民的实践经验很说明问题。1995年初,春云同志考察、总结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强调指出:粮棉主产区要既增加农产品产量,又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奏好“三部曲”,唱好“三台戏”。

首先要发展种植业,增产粮棉油农产品,解决温饱问题。然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搞得好收入超过种植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种植业、多种经营、乡镇企业三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大幅度提高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以东台市为例,实行麦田套青菜,棉田套西瓜,就是好办法,一般每亩收入2000元;同时饲养猪、羊、家禽,种桑养蚕,靠多种经营人均增收1600元。

1994年东台市农村储蓄就高达16.5亿元,用于乡镇企业的贷款达到8.2亿元,比1991年增加4.3倍。这说明,粮棉主产区经济效益潜力很大,关键在于抓好经济发展的“三个良性循环”。

诸如上述的思想、理念、观点和方式方法,都是春云同志基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事实一再证明,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并不断创新,引领实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是认识的关键,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王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