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华雯的女儿 华雯与她的沪剧世家

2018-0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华雯是个出生于松江张泽的姑娘,凭她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华雯是个出生于松江张泽的姑娘,凭她的天赋和天生丽质,凭她的父母从小熏陶,进入沪剧界不久就一举成名。

1986年底,她赴京主演新戏《东方女性》,轰动首都,毫无争议地获得了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因而受到了各界的瞩目。之后她便一发不可收,与同事们推出的学生版《江姐》一演就是200场,《缉毒女警官》连演380场,《家庭公案》、《东方女性》更是超过500场。

她成了沪上沪剧舞台上的一朵鲜艳的红花。 华雯出生于松江一个沪剧世家,她的父母和祖母都是沪剧演员。她能从一个小镇的毛头姑娘到全国闻名的舞台明星,一方面归功于她的艺术天斌,另一方面更是受益于其家庭的遗传和熏陶。

华雯的启蒙老师是她父亲华石峰,文革之前他是松江沪剧团的台柱小生。一出《秋海棠》倾倒了江、浙、沪无数戏迷。文革开始后,剧团解散,华石峰被安派到张泽镇药材店当营业员,但他没有丢弃沪剧,而是一心一意地培养天生丽质、又有一副好嗓子的女儿华雯,引她走进沪剧艺术的殿堂。

华雯的母亲徐瑞芳,小名毛毛,是松江业余沪剧演员中的佼佼者。她嗓音圆润,唱做俱佳。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她参加了县文化馆组织的文艺演出队,主演的《秧苗青青》,曾代表松江县参加上海市的会演,荣获优秀演出奖。有一次,文化馆排演沪剧《木匠迎亲》,缺少男主角,就向县沪剧团借来了华石峰。专业与业余,珠联璧合,一出戏牵出一根红线,从此他俩缔结良缘。

说起华雯的祖母,松江的老沪剧迷也都熟悉。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松江农村盛行唱滩簧,十多位职业演员和琴师组成一个戏班子,浪迹于浦西一带农村小镇,茶馆就是剧场,专演传统老戏。

其中有个当家花旦叫马小妹,她就是华雯的奶奶。马小妹嗓子好,扮相佳,因此在她演出茶馆的场子里,总是被挤得水泄不通。马小妹擅长演悲剧.她开腔一唱,眼泪就会夺眶而出,所以有“松江哭旦”之称。解放后,这个戏班子改名“松江沪剧改进协会”,马小妹就把儿子华石峰带在身边,让他学戏,华石峰就在这里起步并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