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广文中将 听罗广文将军的女儿和部属讲述“抗日名将”的抗战故事
罗广文,1905年出生,祖辈务农,家境贫寒。1924年中学毕业,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1929年秋毕业回国,在广东黄埔军校任少校兵器教官和军官队队长。1931年在国民革命军18军14师炮兵营任中校营长。历任整编第18师师长,第18军军长,第4、第15兵团司令等职,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抗战中,他率部英勇作战,一直拼杀在抗日第一线,战功累累,被誉为“抗日名将”。1949年12月,罗广文率部在成都郫县起义,其子女罗佑群等长期工作生活在成都,与成都结下了不解之缘。1956年罗广文病逝,享年51岁。
讲述
他发明的“罗小刀”
杀敌无数
1937年8月13日,日军强行在上海登陆,淞沪会战爆发。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日军先后投入兵力30万人,中国政府也从全国集中部队70余万人,历时4个多月,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战斗异常惨烈,由于武器和实力的差距,中国军队付出了惨重代价,一线主力部队补充兵源达四五次之多,有时一天内要换几个营长、团长。18军姚子青营,固守宝山,遭日军飞机、大炮猛烈攻击,坚守七天七夜,最后弹尽粮绝,高呼“杀身成仁,以死救国”冲向敌军,全营500多名壮士英勇牺牲。
“我父亲罗广文当时是国民革命军18军14师42旅少将旅长,8月中旬,他奉命开赴罗店参加罗店争夺战。”罗佑群告诉记者,罗店交通四通八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军队将士顽强战斗,牺牲无数,五次失守又五次夺回失地。
18军和日军松井石根指挥的第3师团对峙一个多月后,日军为争夺这个弹丸之地,也死伤几千人。整个罗店血流成河,被日军称为“血肉磨坊”。罗广文率领部队,为抢夺罗店西端河边的一座桥与日军厮杀数天,第四连、第七连坚守到了最后,全部英勇牺牲。
10月28日,敌人在海空部队助攻下,由吴淞、宝山两路向我南翔守军166旅包围攻击,激战二日,南翔失陷,18军急调刚整补完毕的42旅由昆山急行来援。罗佑群讲道:“父亲命旅直属侦察连、特务排、工兵连、重机枪连、迫击炮连组成预备队,增援守军。”
“几次肉搏战中,由我父亲罗广文发明的野战匕首——‘罗小刀’发挥了巨大作用,杀敌无数。”罗佑群回忆说,由于父亲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深知日本军队劈杀技术的厉害。为对付战场上的白刃战,他动过很多脑筋,后来从宋哲元29军士兵背上背的大刀得到启发。
经过刻苦研究,多次试制,“罗小刀”问世——它是一把长仅15厘米的小匕首,平时插在绑腿内无碍行走,战斗到近身肉搏时却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当双方肉搏到最后,都力竭气衰时,迅速从绑腿里抽出小刀向敌人猛刺过去,出其不意的刺杀效果,制胜率很高。
战斗进入第四天,战场上可以说是“尸骨堆山,血流成河”。四天的恶战,敌我交错迫近,多次白刃战,双方伤亡都很大。此一战役,也是上海战场最后一次大战斗。淞沪会战持续4个多月,上海最终失守,但消灭日军6万多人,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痴心妄想。9月1日晚,罗广文率42旅退守顾家角、北塘口、马家宅一线。上海沦陷后,他又在广德参加了阻击日军追击队的战斗。
罗佑群回忆父亲:
军旅之外
爸爸慈祥而细心
“多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外人看来,父亲是一位严厉的军人,然而在子女心目中,他是一位慈祥而细心的爸爸。在我家姊妹兄弟四人中,我是老大。他总是对我们说,不能占公家的便宜,不能随便用公家的车。
有一次,他要外出,问我们想要什么好东西,我说想要个纱巾。晚上,他果然帮我买回一条纱巾,但却很严肃地对我说,女孩子爱美可以理解,但不能只讲打扮只要漂亮,要多学真本领,今后不要再买这些东西啦,你要学习上的什么都可以给你买。
我和弟弟上学时,学校学生很多,他就帮我们在学习和生活用品上打上记号,用他男人的手笨拙地为我们绣名字,至今我还保存着一床绣有我弟弟名字的被套。
1955年暑假,我带着在南京读书的弟妹回济南过暑假,父亲先后写了五封信来交代要如何走,从哪里走,路途中又要注意些什么,如何照顾弟妹们。事无巨细,这些信现在还保留着。在我看来,他是一位慈祥而细心的好父亲,既有男人的伟岸粗犷,也有母性的细腻精致……
记忆最深处·鄂西会战
在石牌要塞打了
最漂亮也是最激烈的一仗
1938年间,罗广文先后在苏南、皖南、江西湖口和日寇周旋,作战无数。6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外围战斗,参与崇阳、瑞昌、平江一线的对日作战。罗佑群讲道:“1938年冬,33岁的父亲正式升任师长,率部驻重庆北碚,接收新兵,整训部队。当时他突然接到祖母病故的噩耗,星夜赶回忠县奔丧,哭拜再三,长跪不起,祖母下葬的第二天,他挥泪返回部队,再次驰骋在抗日的烽火中。”
1940年5月,日军水陆夹击宜昌,企图打开入川门户,一路由荆门经当阳南下,一路由江陵沿江西进,直逼宜昌。宜昌战役打响后,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紧急调动18军到宜昌前线,罗广文率部由重庆码头分乘轮船,连夜增援宜昌。船队经过观音滩时,遭日军飞机的轰炸和扫射,罗广文临危不惧,指挥高射炮兵还击,击落敌机一架,其余敌机仓皇逃走。到达前线后,他马上了解敌情,布防兵力。
第二天,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兵分三路向宜昌猛烈攻击,罗广文亲临前沿指挥,激励官兵奋勇抗击,很快收复了谭家铺、古老背。后来,军事要塞谭公山被攻占,我军腹背受敌,18师与日寇在宜昌城内展开巷战和白刃战。
有一次,部队转移中,天降大雨,为了甩开后面追赶的日军,罗广文命官兵们扔掉蓑衣和斗笠,轻装前进,尾随的日军看见地上扔下的蓑衣和斗笠,马上穿戴起来。不一会儿,日军飞机过来了,误认为这支队伍是中国军队,对准一阵猛烈轰炸和扫射,打得日军人仰马翻。罗广文见状哈哈大笑,马上率队杀了个回马枪,把剩余的日军全部消灭。
“宜昌会战后,父亲率18师开赴宜昌三斗坪一带布防,担任石牌要塞右翼防务。在石牌要塞,他打了最漂亮也是最激烈的一仗。”罗佑群说。1943年4月,日军意图突破长江防线,威胁重庆,调动6万兵力发起鄂西攻势,重点以1万兵力攻打石牌要塞。此时罗广文任18军副军长兼18师师长,防守石牌右侧,他坚持一线指挥,顶住了日军的多次猛攻。
采访中,当年罗广文的部属,今年已104岁高龄的马士弘向我们讲述了当年激战的壮烈:当时我们一个副营长下巴被打掉了,当场牺牲。日军在对面山坡上架起机枪扫射,子弹雨点一样飞来。嗖的一声,一颗子弹就擦着我的额头飞过去。
要不是当时正扭头,肯定没命了。“战斗非常紧张,罗将军全神贯注指挥作战,受伤了也不知道,鲜血流下来还以为是汗水。”马士弘说,“很多兄弟都战死了,剩下的人继续坚守,没有接到命令,一个人都不能退半步。
”激战中,曾经有3个多小时战场上听不到枪声,两边在肉搏、拼刺刀,战斗十分惨烈,遍地尸首,血流成河。由于18师官兵的英勇奋战,阵地守住了,连续半个多月,敌人进攻毫无进展,加上其他战场吃紧,日军只能趁黑夜偷偷撤走。鄂西会战告捷!
鄂西会战被西方军事家誉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而石牌战役对鄂西会战的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战后,国民政府嘉奖鄂西会战有功将士,罗广文荣获国民革命军最高奖——青天白日勋章和银盾一座,被誉为“抗日名将”,升任18军中将军长,时年38岁。
记者手记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寸山河一寸血,70年前的抗日战争,无数军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和平。采访中,罗佑群对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给她父亲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格外珍视。她说:“每一枚奖章的背后,都有一段真实的历史,都有一个活生生的英雄。我很骄傲自己的父亲是其中之一。”
八年浴血奋战,无数将士将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甚至生命献给救亡图存的事业。正是有了这些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有了这些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的中华儿女,才有了今天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英雄已逝,鲜血铸就的一枚枚勋章却将永存,为世人奏响警世之钟:历史不能忘记。(成都日报记者 李自强 摄影 谢明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