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审美——谈王俊懿作品的创作转型
对比王俊懿之前的创作类型和现在的新作,首先让人敬佩他的勇气,其次从作品本身来说,有了本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形式上,对材料的运用上,也表现在他改变了观众对传统玉雕的看法。尤其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艺术家巧妙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和独特的语言去表达他对社会的人文关怀,也用自己特殊的“玉雕大师”身份架起了大众与观念艺术之间的沟通桥梁,与其他当代艺术家相比,他所使用的材料使得他更容易跟观众进行沟通,至少能带给观众一些疑问,比如,他为何要用如此昂贵的翡翠去制作一个装置作品?
在我们常识中,玉雕的主要功能是把玩、欣赏、装饰等,也就是说它一直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审美对象,是一种工艺品。玉石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美与玉雕师精湛的技艺构成了其本身的趣味性,加上其稀有性,使得它必然首先成了审“美”的对象,几乎只是视觉意义上的美,是让人惊叹而很少给人启发的美。
观之,虽然也能体会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可以看到艺术家如何通过命意、构思、布局,如何巧妙利用物质材料原有的秩序或者形式,使之符合艺术家所期待的“形式”,但是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势必会影响到观众对它的接受心态。
可能有些玉雕作品也夹杂了艺术家明确的价值判断,但是观众在观看时候还是更关心它的结构性物理存在。它的形式美以及技术美限制了人们去思考它可能承载的其他精神价值。当然,我在这里谈到的精神价值,更多指的是艺术家的主体性和观念性。
从王俊懿的履历中,我们看到他获得了很多“工艺大师”的称号,相比他的年纪,可谓成绩斐然。但是他并不满足于人们对他“工艺”方面的赞叹,敢于突破自己原有的语言和想法,将自己的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下的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转化成当代艺术作品,玉雕成了他作品的一部分,整个作品从传统玉雕摇身一变成了“前卫”“先锋”的装置作品。
这不仅是他自身语言和形式的突破,也势必会给他身边的其他玉雕艺术家带来冲击,这也是当代美学对传统美学的冲击。
看他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对观念艺术、装置艺术的语言特征已经非常了解和熟悉,从作品形式到材料、空间安排,以及整体造型、细节等,还有装置作品所特有的与展示空间的视觉关系,都让我们在感受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更加体会到转型之后的艺术家王俊懿所要传达的对当下社会的人文关怀。在他的作品里,希望与毁灭共存,理想与现实冲撞,小我与宇宙合一,一种知识分子的承当蕴含其中。
王俊懿的新作也使用“寓言”这一叙事性的表达方式,比如在他的新作《冰蝴蝶》中,镂空的钛金属椭圆形蛋壳之上有简化的五大洲图像,冰融效果的翡翠蝴蝶居其中,仔细观看蝴蝶,又有肉眼几乎看不到的细弱草茎和蚂蚁臀部,写实而不失浪漫,几种形象符号合理的统一在作品中,主题明确且不直白,给观众留下很多想象空间。
本雅明曾在评论文学作品时说“寓言是提供意义和转换可能性的客体”。对寓言意义的理解,不是取其中若干符号的理解,而是综合起来把握其内在的寓意,体会其中蕴含的观念和判断。
只有将所有符号的象征性结合在一起,才会避免把意义强加给某个或者某几个符号。而寓言的意义又不得不要求观众自己去体会。这需要观众从不同的角度、一次次进入作品才能体会到。
王俊懿的作品给我们提供的不是常规的、传统的玉雕“客体”,而是崭新的、特殊的客体,一种将玉石材料、工艺、观念结合的客体。它势必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刺激每个观众进行主体性思考。从学理的角度看,王俊懿的作品无论对于工艺界还是大众来说,都给人以“陌生化”的感觉,这对于艺术语言形式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陌生化意味着艺术家的创新,也意味着对观众视觉习惯上的改变,在玉雕作品日益程式化、类型化和技巧化的今天,王俊懿的作品无疑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
真正的艺术肯定会蕴含艺术家对文化、对社会的价值判断,甚至对具体事情的思考,而不仅仅是一种世俗趣味的感情。艺术性的寓言故事,肯定无法脱离视觉以及作品与空间的关系,观众只有置身王俊懿的作品前、情境中,才能感受到他对于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矛盾心理和人文关怀。
也如本雅明所说,“真正意义上的作品……不是从上帝降临人间,而是由灵魂的不可穷究之处升腾而出;它们是人的最深的自我的一部分。”这样的表述同样可以适用于王俊懿的作品上,它的作品给人的超现实的感觉也如本雅明所说“像一种记忆……混沌一团在心头萦绕不去……那是一种气氛”,“现实与梦的混同融合”,让我们在惊叹玉雕的天然美、技术美的同时去思考现代性的困惑。
在当代艺术界,由于市场的侵扰很多艺术家逐渐丧失了自身对于艺术的真诚、将更多的精力和目光聚焦在物质利益上、也缺少了知识分子该有的社会担当,而王俊懿却敢于花巨资,冒险且执着于自己的艺术创作,用熟悉的材料尝试新的语言和形式,难能可贵。
艺术回到本质,就是一种语言,而语言肯定要言之有物,而这“物”肯定是跟我们生活和社会息息相关的事情。王俊懿从传统的、审美的工艺创作到如今的观念艺术,不得不说是一次巨大的转折。
另外,从对大众的艺术教育和与普通大众的沟通角度来说,王俊懿的作品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即使在当代艺术界,中国观众的艺术趣味依然停留在简单的初级的审美阶段,写实依然是大众以及不少收藏家判断艺术好坏的主要标准,这种现状的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以及很多艺术家的努力来实现。
德国著名批评家格罗伊斯在谈到观念艺术时说:“艺术一直都是沟通性质的。艺术沟通了外在世界的图像、艺术家的态度以及情绪、当时的特殊文化氛围、其本身的物质性和媒体性等等。然而,艺术的沟通功用在传统上却受限于其美学功能。
过去的艺术主要根据美的标准、感官的愉悦以及审美的满足被评判,或者是根据特意的不愉悦和美感冲击。观念艺术在美学与反美学的二分法之上建立起自己的实践方式:超脱于感官愉悦与冲击。不过这不意味着观念艺术忽略形式的概念,而去格外关注于内容与意义。”我想,这段话其实正好可以说明青年艺术家王俊懿目前的新作,形式和内容并重,其意义也将随着时间的渗透和他以后的持续创新越来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