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懿玉蝴蝶 玉与当代艺术的幻化 王俊懿跨界巨制冰蝴蝶展出
2012年10月27日-11月6日,玉雕界的青年才俊王俊懿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四展厅展出耗时五年完成的玉雕与当代艺术的跨界巨制——“冰蝴蝶”。
“冰蝴蝶”系艺术家以翡翠为原材料完成的首件装置艺术,该作品共耗费顶级冰种翡翠原料多达15公斤,此外,该作品还将钛金属铸造、多媒体视听效果融入作品当中,其所采用的奢侈品造价之高(高达上亿元的材料费),金玉异质性材料结合跨度之巨,融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构思之大胆,均大大超越了以往人们对于翡翠雕刻的传统定位,从而将观者一跃带入当代艺术的奇幻之境。
迄今为止,中国的玉石雕刻一贯被局限于工艺美术范畴而加以解读,而王俊懿的翡翠艺术则完全挣脱了这一传统定位,呈现出某种强烈的“跨界”色彩。事实上,如果我们对其加以仔细分析和审视的话,王俊懿在翡翠艺术方面所体现出的鲜明的原创性和观念性,已然具备了某种当代艺术的特征。
王俊懿在翡翠雕刻中大胆运用当代艺术观念的手法, 与蜚声国际的英国艺术家达明•赫斯特堪称对照,只不过后者采取了截然相反的路径,即在当代艺术中大胆采纳奢侈品材料,如其轰动一时的诡异之作——《缘于上帝之爱》(For the Love of God)。然而,二者颠覆奢侈品美学和当代艺术阈限与樊篱的作法,却异曲同工,殊途而同归。
“冰蝴蝶” 旨在从“环保”理念呼吁人们关注因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而给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灾难性影响。
“冰蝴蝶”系由两部分构成,作为外层构造的钛金属的椭圆形蛋壳,与作为作品内核 的超现实翡翠“冰蝴蝶”。椭圆形蛋壳既可以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的想象物(二维五大洲地理图像呈镂空状环布其上),也可以是浩瀚宇宙中生命的起源——水,拟或蛹化的象征表达,甚至是卵生生物得以孕育的原始状态体现,总而言之,钛金属蛋壳试图被建构为一个象征的综合体,囊括了艺术家有关生命孕育、生息、繁衍、依存、转化的复杂期待。
钛金属蛋壳内,由肉眼难以辨认之丝线贯穿系缀的超现实翡翠蝴蝶,其表面被处理成冰融效果,既是完美人类世界的破碎预像,也是劫难之后的希望之兆。前者无疑是对人类破坏自然、戕害地球而引致的掠夺式、自杀性生存的警示,如臭氧洞的破坏和北极冰层的消融;后者则借助冰融而化之水这一生命的象征物,传递出生命复苏、重生的宗教轮回观念,此外, 以写实手法呈现的、“冰蝴蝶”表面所封冻的一枚肉眼几乎难以辨认的细弱草茎,也无不是生命更替的自然观念的传达,而同样被处理成微雕效果的一只微末如尘的蚂蚁臀部,则体现出艺术家对于生命的悲悯情怀。
蝴蝶作为一大传统观念母题,在中国古典文本中,被赋予了独特的中国式悲剧美学内涵,如耳熟能详之“梁祝”爱情传奇,将令人窒息的悲惨情事借助佛教中的轮回、化生观念,给予了生命延续的超越意义。此外,蝴蝶的空灵、飘忽所代表的生命的脆弱和精神的超越,以及当代流行的生态学理论——“蝴蝶效应”所引发的万物一体、相互联结的想象,都试图被艺术家纳入其对该美学母题的综合开发之中,可以说,作为作品核心组成部分的翡翠“冰蝴蝶”,既有对当代艺术侧重观念表达的借鉴,也不乏艺术家所擅长之写实功力的炫技,技术与理念在此可谓达到了微妙而恰当的平衡。
毋庸置疑,“幻化”是一次有关玉与当代艺术的实验性的“跨界”展。将翡翠作为一种贵重物及传统的工艺雕刻技术引入当代艺术,在国内尚属首次。王俊懿试图在当代艺术的视野下进行“传统的现代转换”,将传统的主题及技术赋予现代性。这将是一条富有挑战性的道路,对于当代艺术将是一种新的尝试。
如果说,翡翠雕刻经由艺术家王俊懿而发生了从“工艺”到“艺术”这一千年未有之转型的话,那么,艺术家这一深具颠覆性的个体努力无疑使其具有了翡翠艺术“拯救者”的角色和地位,就此而言,其对中国玉雕尤其是翡翠雕刻这一传统技艺和美学观念的扩展将产生划时代影响。